洪熙三年暮春,南京城的梧桐新叶尚未舒展,龙江驿的古槐却已缀满白花。朱高炽身着素白常服,手持御笔亲书的祭文,缓步走向郑和灵堂。龙袍下摆扫过青砖,惊起几缕烛火摇曳,将黄绢上"南洋公"三个朱红大字映得忽明忽暗。当追封旨意从鸿胪寺官员口中宣读而出,寂静的灵堂外,惊呼声如涟漪般迅速扩散至整个朝堂。
"陛下!阉人封公,此乃亘古未有之例!"礼科给事中王纶率先出列,象牙笏板叩击丹陛发出清脆声响,"自周礼定制,非宗室贵胄、社稷功臣不得封公,郑和虽有航海之功,然以宦官之身受此殊荣,岂不坏了祖宗法度?"
此言一出,御史台官员纷纷响应,弹劾奏章如雪片般飞至御前,字字句句都在强调此举与礼制相悖。
朱高炽将祭文轻轻置于供案,指尖摩挲着案上郑和生前所用的航海罗盘,目光扫过群情激愤的臣子:"诸位爱卿,可曾想过,史册之上可有'南洋公'的封号?"
皇帝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带着令人屏息的威严:"郑和无妻无子,这公爵之位,又有何人能承袭?"殿内顿时陷入死寂,唯有香炉中青烟袅袅升腾。
杨士奇见状整了整官袍上前躬身:"陛下圣明!三宝太监七下西洋,率船队穿越万里惊涛,踏遍三十余国。他在爪哇平息叛乱,于锡兰山智擒番王,每一次出航都是九死一生。"
老臣捋着银白胡须,声音很是感慨:"今日追封,不为私恩,只为昭示天下——凡敢踏浪远洋、开拓未知者,皆当流芳千古!"这番解释如同一缕清风,渐渐吹散了朝堂上的质疑。
祭文之中,朱高炽以帝王之笔写下:"公七下西洋,辟万古航路,今追封公爵,以彰奇功,流芳万古。"每一个字都力透纸背,既是对郑和一生功绩的最高褒奖,更向天下传递着大明开拓海洋的雄心。
与此同时,一道诏令震动天下:"凡航海建功者,皆赐姓郑,子孙可世袭罔替。"苏州工匠胡忠因改良罗盘,成为首位获赐姓名者,被册为"郑中",他的事迹被郑重载入《大明航海封赏录》,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六月的骄阳炙烤着大明海岸线,一纸《拓海令》如惊雷炸响。诏令明文规定:"沿海民众出海辟地,一县者授县令,数县者授知府,可世袭。"
这道前无古人的政令,彻底打破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千年传统。朱高炽创造性地将海洋与功名、土地与财富紧密相连,让每一个敢于冒险的子民都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消息传开,泉州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