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他有十分把握(第1页)

良久。

杜明堂被带了进来。

他一身锦衣华服,步态稳健,显得十分从容。

这位首辅公子并不是草包,这两日仔细研读陆临川的《治河策》,深感钦佩,但为保全清流利益,也不得不昧着良心指认对方抄袭。

他先对着大堂上首行了一礼,然后转过身来就开始颠倒黑白:“陆兄,这文章分明是你抄袭于我,何必还要搬弄是非,当堂出丑?”

陆临川冷笑,反唇相讥:“杜公子,这‘抄袭’之罪,究竟是我欺世盗名,还是你杜家父子构陷良善,诸位大人自会看得分明!你只管与我辩论就是,何必惺惺作态?”

听到他态度如此明确,一开口就将杜文崇扯了进来,两位侍郎对视一眼,微微点头,很是满意。

周世安则皱了皱眉。

“荒谬!”杜明堂不屑一笑,“我家学渊源,自幼饱读诗书,岂会抄袭你这寒门学子?”

这句话是实话,他确实没有抄袭,而是被奸人算计,所以说得掷地有声。

陆临川不打算与他逞口舌之利,直接开启辩论:“那请杜公子解释。文中‘河淤漕滞,漕滞国危。百里淤塞,岁损二百万斛;一斛不至,米贵三成。故曰:治河乃安邦之本,通漕实社稷之要。’其中数目,引自何处?”

杜明堂嘴角微翘,从容应对:“引自《元祐漕运志》,《文献通考·卷三十八·补遗》亦有记载,有何问题?”

陆临川微微颔首,算是试探出了对方的真实水平。

他不慌不忙,准备问出早已准备好的致命问题,却听见杜明堂反问道:“陆兄既自诩此文乃呕心之作,那文中‘一夫当堰,千夫束手’一句,典出何处?”

此问一出,堂上众人皆是一愣。

随即,周世安得意一笑,赵汝成、刘文焕则暗道不妙。

此句常用来形容治河艰难,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用语,即便是文章作者,也大概率是提笔就写,很难知道其出处。

杜明堂竟能找出这种冷僻典故来刁难,用心着实险恶。

若说不出典出何处,便有抄袭之嫌;若强行编造,又易被识破。

陆临川却十分从容。

若是原身来答,恐怕真要语塞,就此露出破绽。

因为这句确实是随意写就的,原身记忆中并无相关的出处。

但陆临川不同。

他前世专研古籍,对各类典故烂熟于心,恰巧对方问的这句又是南北朝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