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一场浩浩荡荡的变法运动虽然就此拉开序幕(第1页)

岁月如梭,时节如流。

倏而九日已过,时间来到了景隆三年三月二十六日。

会试放榜还剩一天,京城处处弥漫着紧张又期待的气氛。

陆临川又整理了一遍书稿,确保没有任何遗漏,才放下心来。

这几天他足不出户,日夜伏案疾书,终于写完了《三国演义》前二十回。

今日先去书局交稿,然后去看看房屋租赁的情况。

陆临川推开房门,走出会馆。

清晨的微风拂面而来,带着几分凉意。

他伏案创作《三国演义》这几天,听会馆学子议论,也知道最近朝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八日前,严颢呈上了《变法强国疏》,洋洋洒洒数万言,痛陈国朝积弊:国库空虚见底、吏治腐败不堪、军备废弛无力,并提出了一系列变法图强之策。

这道奏疏包罗万象,堪称新政总纲:从清丈全国田亩到整顿税收制度,从改革漕运体系到精简臃肿机构……每一项都直指时弊。

变故来得太过突然,清流一派措手不及。

他们仓促上奏反对,理由冠冕堂皇:祖宗之法不可轻变,骤改旧制易生民乱;更有人在朝会上直言不讳,称此次变法名为强国,实为严党排除异己、独揽朝纲的手段。

朝堂之上,两派争得面红耳赤,唾星四溅。

但严颢的上书确实切中国朝积弊,句句属实。

辽东战事耗费巨大,国库存银已不足百万两;各地灾荒频发,赈济钱粮捉襟见肘;就连官员俸禄都拖欠了半年有余……确实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若能变法成功,确实能为大虞打开新局面……

而清流在之前的科举舞弊案中元气大伤,杜文崇之流更令其声誉严重受损,他们的反对之声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最终皇帝一锤定音,明确表态支持变法,大虞自此正式进入变法时期。

陆临川从白景明处得知,此次变法虽由严党主持,但他们内部意见其实并不统一。

严颢此人倒还算有几分抱负,深知大虞积弊已深,若能变法成功,自己必将青史留名。

可惜严党终究是个利益团体,鱼龙混杂,大部分党羽只将变法视为争权夺利的绝佳机会,想要借机安插亲信、打击政敌……

最令陆临川感到疑惑的还是皇帝的暧昧态度。

姬琰登基之初本是想倚重清流推行改革,奈何他们因循守旧,处处掣肘,便搁置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