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十几年的学术辩论经验也不是闹着玩的(第1页)

殿中其余不知情者面面相觑。

这种场合上什么奏?

琼林宴自有专门环节让皇帝与进士畅谈国事,此人为何如此急切?

几位阁老交换着眼色,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疑惑。

礼部尚书张淮正眉头紧锁,这种不合礼制的行为让他这个主管礼仪的大臣颇为不悦。

陆临川也有些摸不着头脑。

他仔细打量那位出列的唐元湘,联想到方才那些江南士子不善的目光,心中隐隐生出不祥的预感。

不会又是冲我来的吧?

那还真是阴魂不散。

这些人还要纠缠到几时?

他的神色瞬间冷冽起来,唇角抿成一条直线……

姬琰定睛一看,发现出列之人约莫二十五六岁年纪,面容清癯,眉清目秀,举止间透着江南文人特有的儒雅气度,看起来颇有风骨,顿时满腹狐疑。

新科进士能有什么要紧事上奏?

竟还要在这样的场合递交?

但为了彰显自己虚心纳谏的明君气度,他还是温声道:“唐卿有何要事,但说无妨。”

此言一出,顾宣等人立刻来了精神,互相交换着眼色,准备随时配合“同志”的行动。

唐元湘出身江南名门,自大虞开国起,族中便有人入朝为官,可谓“世代簪缨”,虽然自祖父那一代起,家世渐渐没落,但家风依旧严谨,尤以科举为最。

然自祖父至父亲,两代皆止步于举人,未能蟾宫折桂,故而将光耀门楣之愿,尽数寄在他身上。

这样的家世背景,造就了他勤勉克己、锐意进取的性情,却也令他背负着沉重的期望,内心始终紧绷如弦。

家族的荣耀与父祖的遗憾,让他不甘平庸,亦不敢放纵。

好在自幼刻苦努力,十二岁便中小三元进入府学成为廪生,会试更是名列第二,仅次于陆临川……

可谁曾想,殿试竟落得个三甲最后一名!

这对他而言简直是天大的讽刺,比杀了他还难受……

他的殿试文章虽然倾向守旧,主张徐徐图之,但却并未明确反对变法,而是持身中正,力求稳妥。

之所以会被甩到三甲末尾,听知情人说,是因为严党之人在皇帝确定排名时,将他与杜文崇的师生关系添油加醋地说了一番,引得皇帝不喜,才惨遭打压。

殿试成绩如此,要么辞官归隐,从此与仕途无缘;要么忍辱负重,一辈子遭人耻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