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皇帝将自己的条陈拿到手后,陆临川才缓缓道:“以臣之见,欲解国库空虚之急,可效法古之权变,行‘国债’之策。”
姬琰的动作顿了顿。
这计策,并非如他预期那般令人耳目一新。
向民间借贷的事,历朝历代皆有,但很不受士林清议待见,也很不体面。
政令执行起来更是两难:要么态度宽纵,很多人不当回事,不愿出借;要么态度十分强烈,极易演变成巧取豪夺。
若是其他什么庸碌之臣献上这样的计策,姬琰早就怒斥一番,然后赶出宫去了。
但出于对陆临川的信任与器重,他还是耐着性子,将心中的担忧问了出来:“怀远此议,立意虽为解困,然朝廷向民间举债,自古便被视为国力衰微之兆,更有失朝廷体统,且易生勒逼强索之弊,流于盘剥。此非仁政,亦恐非长久之计。卿当知朕意?”
陆临川早有准备,这些问题如果都没有想清楚,他也不会来献计策。
他起身奏对道:“陛下圣明,洞察秋毫。诚然,发行国债恐有‘失体’、‘盘剥’之嫌。然事有经权,当审时度势。昔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今我大虞,内有流民蜂起,叛乱频仍;外有强敌窥伺,边关不宁。加以灾情肆虐,致使岁入年年减少,国库空虚已极。”
“值此社稷危难之秋,发行国债,非君王奢靡,实为救民水火,保国安邦!倘使国家得此钱粮,用于赈济灾民、平定内乱、整饬军备、巩固边防,使得天下渐复生机,百姓重获安居,边疆得以安宁,难道不比坐视江山倾颓、生灵涂炭要好上千百倍吗?”
“这与桀纣等残暴之君为一己私欲而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其用心、目的,截然不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此实乃‘通变救时’之举,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岂可拘于常礼而置社稷于不顾?”
姬琰听罢,眉头渐渐舒展,缓缓颔首:“怀远所言……亦有理。穷则思变,确为……然则……”
他仍有疑虑。
陆临川见皇帝态度松动,继续解决第二个核心忧虑:“至于陛下所担忧的,政令过严导致有巧取豪夺之嫌疑,或政令过宽导致无人应募、形同虚设,臣亦有所考量,已拟就章程。”
“臣所提议的发行国债,其根本在于‘信’字!此非以君王个人名义向民间借贷,而是以整个朝廷之信用为凭,昭告天下,明定章程:借贷自愿,定然有借有还,本息无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