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我们有五年的时间(第1页)

姬琰点点头,指出关键:“方才怀远所言,以两淮盐引未来三年之收入作为国债之担保物,朕有所忧虑。据户部奏报,去年国家岁入,合计折银不过八百万两。年初御前廷议,这八百万两划给六部九卿各项预算已是捉襟见肘,寅吃卯粮。”

“如今朝廷虽在清丈田亩,岁入或可略增,且推行折银纳税,亦可减少实物损耗,然终究是杯水车薪。这六百万两国债到期之后,朝廷恐难有财力如期偿还。届时,难道真要将两淮盐引这关乎国计民生、近百万两的岁入拱手交予债主吗?这对国家财政定是致命打击,无异于饮鸩解渴。”

“但若失信不还,朝廷信用则荡然无存,今后政令难行,国将不国!这国债,颇像是一剂裹着糖衣的毒药,只能解一时之急,却埋下倾覆之祸?”

失信的后果远胜于缺钱,这是帝王忌惮最深的。

陆临川想了想,不答反问:“敢问陛下,我大虞岁入最盛之时,有多少?”

姬琰略作沉吟,眼中流露出对盛世光景的追忆:“仁宗、宣宗朝鼎盛之年,国家岁入粮秣、盐课、关税、商税等项,折算下来,可达一千五百万两之巨。那时国库充盈,九边粮饷充裕,河工水利频兴,四海升平……”

陆临川微微颔首:“陛下所言极是!大虞还是那个大虞,何以百年之后,国家岁入不增反减,竟至八百万两都艰难维持?究其根本,就是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税基流失;官场上下其手,贪墨横行;盐政、漕运等国之命脉败坏不堪,蠹虫丛生。”

“正因如此,才需陛下锐意改革,清丈田亩,整顿吏治。臣之所以力主发行国债筹此巨款,正是为了给这‘改革’注入本钱!”

“国债并非需即刻偿还,而是有一个缓冲期限。臣初步构想,这第一期国债,可定为五年期。”

“五年!陛下,我们有五年的时间!五年改革,五年进取,难道还不足以遏制兼并、整肃贪腐、修复盐漕、开辟财源?难道五年之后,我大虞的岁入,还不能从如今的八百万两低谷中走出,恢复至……至少千万两以上?陛下乃中兴之主,励精图治,难道对此竟无信心吗?”

这话如同强心针注入姬琰心中。

他只觉胸中一股豪气激荡,那因财政困顿而产生的挫败感瞬间被驱散大半。

是啊,朕立志要做中兴之主,若连五年扭转财政颓势的信心都没有,还谈什么中兴大业?

国债虽巨,但只要改革成功,岁入大增,区区六七百万两本息,何足道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