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未必不能成为其倚重的臂膀(第1页)

陆临川跟着传旨太监,顶着倾盆大雨步入重重宫禁。

今日甫一踏入翰林院,圣驾便亲召,足见恩眷之深,已远超寻常新科进士。

皇帝如此青眼,根子还在自己展露的才学与超乎其辈的见识上。

此番召见,考校之意必然更浓。

接下来的君臣奏对,无疑是稳固圣心、获取更多政治资源的关键一步。

若能通过这别样的“面试”,往后在朝堂之上,能得到的助力与机会必将大增,仕途或可一马平川。

反之,若令皇帝失望,纵使眼下未必会招致什么明面上的责罚,但再想快速“进步”恐怕就得另寻他途,甚至如履薄冰。

他对自己的斤两很清楚。

上辈子虽然是个研究古汉语文学的博士,对古代政治和治理国家的事懂一些,但终究只是书本上的东西,没真正动手干过。

不过,目前应付初步的顾问角色,倒也足够。

所以真正关键的,还是表忠心。

因为他现在已经被文官打上了“幸进”的标签,如果不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后果将不堪设想。

幸进之臣的升迁速度往往远超常规,无疑打破了文官集团内部苦心维系的升迁秩序与利益格局。

故而会让他们深恶痛绝,一旦发现皇帝对某官场新秀有此苗头,往往会联手打压、迅速扑灭。

一个文官若失去了文官集团的支持,在当下这种皇权仍受文官集团相当制约的政治生态下,便如无根浮萍,下场往往凄凉,因此也罕有文官真正愿意成为孤立的“幸进”者。

然而,陆临川的情况却颇为特殊。

他被皇后赐婚,身份介乎文官与外戚之间,处于一种极其微妙的状态。

这种中间态,在本朝乃至前代都极为罕见。

无论是严党、清流,还是他本人,都需要时间适应这种定位。

严党或许仍会尝试拉拢他,但绝不会再推心置腹,将他视为核心培养。

因此,若他还天真地以为自己仍是纯粹的文官集团一份子,那便是不识时务,分不清主次。

官场之上,站错队的代价,往往极其惨烈。

他目前唯一正确的路,便是彻底站在皇帝的立场上,尽心尽力为皇帝办事。

幸而这位天子看似并不昏聩,还颇有几分锐意进取、欲图中兴的志向。

如此,他倒也不必去做那弄权的奸佞之臣。

只是,从登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