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这《民声通闻》的规格直接拉满(第1页)

“朕惟: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圣王御宇,首重达幽通塞。盖闻政贵有恒,令期必达;然下情何以究宣?上德何以昭明?昔者衢室垂问,总章纳谏,皆务使君民声息相闻,脉络相贯,若合符契。”

“夫书契兴而道术明,载籍立而彝伦叙。兹允刊行新帙者,欲辟一方清通之地,汇九域本真之声。凡朝廷政典,必使黎庶咸晓;闾阎疾苦,得达九重。俾无高远难知之政,绝有臆测悬揣之虞。官民孚契,如影随形;上下交通,如响斯应。”

“凡载此帙,当以翔实为本,公义为衡。不饰浮华而失真,不匿艰难以求誉。所望秉笔持正,立论守中。由是而民隐得通,国是得谐,实乃固本培元之重器,致治保邦之宏规。”

“大哉!沟通之效,允协中正;斯文之兴,克期永传。庶几朝野同心,聿臻康阜;华夷向化,共享升平。钦哉!”

陆临川看完皇帝写的文章,心中暗自佩服。

陛下虽未受过专门的帝王权术训练,但贵族精英的文化素养根基深厚。

此文构思精妙,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文采斐然,立意之高远、气魄之宏大,已足可比肩历代明君的诏诰文章。

他由衷赞叹:“陛下此文,高屋建瓴,义正辞严,乃煌煌大文!臣五体投地。”

姬琰笑道:“三元及第的状元郎夸朕的文采,朕也是有些赧然。”

“此序不过直抒胸臆罢了,能得怀远认可,朕心甚慰。”

陆临川笑道:“陛下过谦。此文一出,必为天下传诵。”

君臣二人相视一笑,均感心头重压稍减。

想了想,陆临川提议道:“新报尚未有名号,陛下不若一并赐刻个名如何。”

“好。”姬琰微微颔首,沉吟片刻,“就叫《民声通闻》如何?”

“‘民声’者,” 他简要阐释道,“意在广纳黎庶之言,倾听闾阎之音,使朝野心声得以上达。”

“‘通闻’者,则取通达四方、闻知万事之意。”

“冀望此报能如桥梁,沟通上下,使朝廷政令晓畅于民,亦使民间实情通达于朝。”

陆临川细细品味,觉得“民声”二字接地气,强调来源;“通闻”则显通达,侧重功能。

组合起来既无咄咄逼人的官气,又明确点出其沟通之要旨,平实而大气。

虽已有些和后世报纸的称谓相去甚远,但也没什么大碍。

所有新事物都需要本土化,才能重新焕发生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