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年事已高,家里的生意总要有人接手。”白景明语气轻松,“况且经商也没什么不好,至少逍遥自在。”
陆临川点点头:“如此也好。以后还在京中,可以时常聚一聚。”
白家财力雄厚,翰墨书局规模在京城数一数二,若能善加利用……
他忽然想到前世那些影响力巨大的报刊媒体,或许以后可以同子瑜合作办一份报纸,为自己造势。
在这个信息闭塞的时代,掌握舆论渠道无异于掌握喉舌。
将来若要在朝中有所作为,白景明这个书局东家确实是个得力臂助。
白景明不知陆临川所想,继续道:“怀远兄日后入翰林,还有七八年京官可做,来日方长,我也好时常上门来催稿……”
“日后公务繁忙,怕是难以专心写书。”陆临川苦笑。
清荷闻言,美目流转:“陆公子在著书立说?”
“不过写些话本小说,难登大雅之堂。”陆临川谦虚道。
白景明立刻接话:“清荷姑娘有所不知,怀远兄写的《三国演义》堪称绝世佳作!书局的羊守拙先生审阅时赞不绝口,说他校书二十余载,从未见过如此精彩的话本……”
清荷听得入神,喜道:“既如此,等书成之日,奴家一定要买来拜读。”
原以为陆临川这样的才子只作诗词策论,没想到竟还撰写话本。
那双秋水般的眸子不由又多看了他几眼。
寻常士子多半迂腐,陆公子却这般洒脱,连市井话本都肯涉猎,实在出人意料。
这样的才子,或许真是良配。
白景明察言观色,笑道:“届时清荷姑娘定不会失望,怀远的文笔,可比常人强多了。”
清荷掩口轻笑,眼波盈盈地望向陆临川。
她又为二人添了酒。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
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小丫鬟轻手轻脚地走进来,踮着脚尖凑到清荷耳边低语了几句。
清荷忽地一愣,玉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袖。
她悄悄看了陆临川一眼,随即起身盈盈一礼:“两位公子,奴家还有些琐事要处理,就不多陪了,还望见谅。”
陆临川放下酒杯,温声道:“清荷姑娘本就不该在这里陪我们饮酒,请自便。”
白景明也笑着摆手:“是啊是啊,姑娘有事尽管去忙。”
清荷莲步轻移,走到门口时却又回眸一笑:“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