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室里的晨光:关于纠结的三千字对话
诊疗室的百叶窗没拉严,七月的晨光斜斜切进来,在米白色的沙发上投下几道明暗交界线。我攥着帆布包的带子坐下时,椅面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像极了我此刻七上八下的心跳。对面的陈医生推了推眼镜,指尖在笔记本上顿了顿:“今天想聊点什么?”
“我又改计划了。”这句话出口时,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带着点发虚的颤抖,“大早上五点半醒的,本来上周刚把八月的作息表贴在冰箱上,结果盯着那张表看了半小时,突然觉得所有安排都不对劲。七点吃早餐太赶,改成七点半;晚上的阅读时间从一小时减到四十分钟,又怕进度跟不上,改回五十分钟……就这么来回改了三遍,天光大亮时,那张表已经被划得像蜘蛛网了。”
陈医生的笔尖在纸上沙沙移动:“这是这个月第几回修改计划了?”
“第三回。”我数着手指尖的茧子,那是常年握笔留下的,“上周一刚把季度目标调整完,周三觉得职业规划方向偏了,熬夜重写;这周一觉得业余时间分配不合理,把报了半年的绘画课换成瑜伽课,今天又觉得瑜伽太静,应该留更多时间学编程……”
“听起来,你好像总在‘找到完美方案’和‘推翻现有方案’之间打转。”陈医生抬眼时,镜片后的目光很温和,“你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安全感。”这个答案几乎是脱口而出,“我爸是工程师,从小就教我做任何事都要列清单。春游前要把零食分袋装好,标上食用顺序;中考前三个月,他帮我把每天的复习时间精确到分钟。他说‘计划就是指南针,没计划的人迟早要迷路’。”我低头看着沙发扶手的纹路,“后来他生病住院,手术前一天,我在病房里给他列术后护理表,从换药时间到饮食禁忌,写了整整三页纸。那天晚上他拉着我的手说‘你把日子过成计划表了,这样挺好,不容易出错’。”
陈医生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小小的指南针:“所以在你心里,‘计划’不只是安排时间的工具,更像是对抗‘失控’的盾牌?”
“应该是吧。”我想起上周三深夜,因为突然觉得“月度读书计划里少了一本工具书”,愣是爬起来在网上比价两小时,直到下单付款的那一刻,心脏才从嗓子眼落回原位。“我总觉得,只要计划够周密,就不会有意外。可事实是,计划越细,我越怕执行不下去。比如上周排了‘每天背20个单词’,结果周三加班到十点,回家躺倒就睡,没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