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军大营的中军帐内,月色透过帐帘的缝隙洒进来,在地面上投下几道细长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皮革的味道,与营外传来的操练声交织在一起,透着一股肃杀而又充满生机的气息。
刘度坐在铺着虎皮的帅椅上,面前的案几上摊着一张巨大的舆图,上面用朱砂笔圈点着几处要害之地。
“文若,军屯之事,你觉得先从何处着手最为妥当?” 刘度抬眼看向站在对面的荀彧,语气带着几分征询。
荀彧身着青色儒衫,身姿挺拔如松,此刻正低头看着舆图,闻言微微躬身,从容答道:
“主公,军屯之要,在于兵农合一。既需有肥沃之地,又需有便利之水源,更需靠近驻军便于调度。依属下之见,洛阳西郊因战乱荒废的无主官田,正是合适之地,”
他语速平缓,条理清晰,将利弊一一分析,显然早已对此事深思熟虑。
刘度点了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
他虽然知道军屯是强国强军的关键,也明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可真要落到具体的选址、规划、农具、种子这些琐事上,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你说的是。此等政务非我所长,具体的章程就按文若你说的办。” 刘度坦然道
他擅长的是把握大方向,制定战略,至于这些细致入微的政务,交给荀彧这样的能臣再合适不过。
荀彧心中微动。
主公向来如此,从不避讳自己的短板,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最精准的判断,这份胸襟与气度,确实让人佩服。
他躬身应道:“属下必不辱使命。不过此事还要先解决了袁绍的西园军,还有董卓才行,不然若是他们带兵捣乱,恐怕难有成效”
两人又就军屯的具体细节讨论了片刻——
从如何招募流民屯田,到如何分配土地与粮食,再到如何协调驻军与农户的关系,荀彧都做了详尽的规划。
讨论正酣时,荀彧话锋一转,提到了另一件事:
“主公,关于您之前提及的杂交水稻,依属下之见,不妨先划出一小块地,进行试种培育,待有了眉目再推广不迟。”
刘度对此深以为然。
杂交水稻的培育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他虽然知道原理,却记不清具体的培育步骤,确实需要时间摸索。
“试种是必然的。” 刘度手指在舆图上划过,“只是这试种的地点……”
他沉吟片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