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枭收刀入鞘,脸上那凛冽的杀气缓缓收敛。他最后看了一眼火光下群情激昂的部属,转身,厚重的帐帘在他身后落下,隔绝了外界的喧嚣。
帐内,瞬间恢复了寂静。只有火盆里炭火燃烧的细微噼啪声。段枭独自站在巨大的梓州地图前,阴影笼罩了他半边脸庞。他伸出手指,缓缓划过地图上梓州的位置,又移向北面玄秦退却的方向,最后落在代表武安、西州等地的标记上。烛火跳跃,在他深不见底的瞳孔中投下明灭不定的光影。
梓州城,劫后余生的气息如同初春融雪后泥泞的土地,沉重、潮湿,混杂着难以驱散的血腥与焦糊。武阳拖着疲惫的身躯,沿着新筑的、尚显粗糙的南门防洪堤缓缓巡视。堤外,浑浊的涪水依旧裹挟着断木、草屑乃至零星未及打捞的牲畜尸骸,呜咽着向下游奔涌。堤内,临时搭建的灾民营连绵起伏,如同巨大的伤疤。粥棚冒着热气,药棚飘散着苦味,孩童断续的啼哭与老者压抑的咳嗽交织在一起,构成一曲无声的悲歌。
卫钟跟在武阳身后半步,声音低沉地汇报:“主公,清点完毕。此次洪灾,涪水平原淹没良田逾千顷,冲毁房舍两千余间。百姓…确认溺亡、失踪者,三千七百余口。幸得疏散及时,又有段将军援军分担,大部已在高地及城内安置妥当。粮草、药物虽紧,尚能支撑月余。” 每一个冰冷的数字,都像一枚烧红的钢针,狠狠刺在武阳的心上。他停下脚步,望着堤下浑浊翻滚的洪水,紧握的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指甲深深陷入掌心。樊天…玄秦…此仇此恨,不共戴天!
“靖乱军…”武阳的声音沙哑得厉害,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与沉重,“还剩多少弟兄?”
卫钟沉默了一下,喉头滚动,才艰难开口:“除去西州和其他城池驻守的靖乱军,连同轻伤尚能持械者…梓州城内,计九千一百三十七人。其中重伤需长期休养者,近两千。其余…皆…皆已为国捐躯。” 九千余人!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梓州城下、涪水岸边堆积如山的忠魂!是那场惨烈野战与破城巷战中,无数个曾经鲜活、带着乡音、喊着他“主公”的年轻面孔!一股巨大的悲怆与无力感瞬间攫住了武阳,让他几乎站立不稳。靖乱军,这支他一手拉起的队伍,在玄秦的铁蹄与水火的肆虐下,已是元气大伤,伤筋动骨!
翌日,临时帅堂。
几缕晨光透过残破的窗棂,在铺满地图的木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新木与硝烟混合的奇特气味。武阳端坐主位,脸色依旧苍白,但眼神已恢复沉凝。左侧是段枭,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