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改任湖广总兵(第1页)

崇祯十年上半年,在李明的统筹下,麾下五个师进入了紧张而有序的忙碌状态。第三师的重建与第五师的新建工作进展也是极为顺利。

各级军官和班长骨干依照此前的选拔计划,从各师表现优异的人员中挑选出来,迅速补充就位。涉及到职务的晋升,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下面人的一番你争我夺,自不用细表。士兵招募工作也在满天星和纪伯长的组织下顺利完成,人员配备迅速齐整。与此同时,武器装备的生产也源源不断,崭新的兵器陆续装备到这两支新生的部队之中。

在钱守庸的积极配合下,各师下属各部队顺利地依照部署,分别开拔至武昌各地的州县。当地的知府、知州、县令们对这些驻军的到来均表示出极大的支持与欢迎。毕竟,有了驻军,就有了解决当地长久以来困扰民生的治安与匪患问题的能力,有了武力支持,县官们说话的底气就更足了。所以,对于解决驻军营房问题以及划块荒地给驻军耕种这类事儿,那是非常的热心。有了地方官府的支持,各部队也都很快就在当地扎下了根来。

而部队的垦荒种田工作同样进展顺利。这些士兵大多出身农家,种地本就是他们的拿手本事。李明规定,训练与垦荒的时间按一半一半比例分配,具体实施由各团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既可选择每天上午训练、下午种地,也可一天训练、一天种地。各团长们也都依据麾下各营连驻地的实际状况,灵活地做出了合理安排。一时间,田间地头与训练场上,皆是士兵们忙碌而有序的身影。

随着各地驻军逐渐稳定下来,剿匪工作也陆续开展。对于第三师、第五师以及第四师这类新建部队而言,这无疑是一次绝佳的锻炼机会。这些部队中大部分是新兵,低烈度的剿匪战斗成为了他们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经过一段时间对各地匪患的集中围剿,成效显着。各地的匪患威胁迅速减少,曾经肆虐乡里的土匪,在李明部队的强力打击下,不少选择下山投降。各地官府的官员们对此交口称赞,经常组织乡绅们“自愿”到部队驻地劳军。

百姓们更是欢欣鼓舞,全力支持。以往因匪患而担惊受怕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如今百姓们能够安心从事生产生活。在街头巷尾,人们纷纷传颂着李明部队的英勇事迹,许多说书人也紧跟部队剿匪步伐,创作出了诸如“二龙山剿匪记”、“强攻威虎山”之类的短篇评书,部队的声望在民间迅速攀升,这不仅巩固了李明在湖广的影响力,也悄悄改变着人们长久以来对士卒们的鄙视,至少“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之类的言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