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同舟共济(第1页)

案上摊开的卷宗墨迹森冷,文衢通敌叛国的桩桩铁证一字排开。

岑志明手指枯槁,反复摩挲着手中的拐杖,声音沙哑:“王爷好一份薄礼。”

窗棂透入微暖的春风。

傅觉止踏入房中,礼数周全:“岑公。”

一旁的小炉上正“咕噜噜”煮着酒。

岑志明一生清介,平日只喜好与门生故吏饮酒论道,不端姿态,不拘虚礼。

如今对待这位手握生杀大权的镇北王,他也是如此。

御史大人做不惯谄媚逢迎的事,默然转身,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去了炉边坐下。

醇香的酒液化作水汽蒸腾,岑志明拨弄着小壶,视线落在炉里迸溅的几点火星。

他有些疲惫,笑着叹道:“王爷这是要将老朽架上清流忠义的火堆上,活活炙烤啊。”

傅觉止撩袍在他对面落座,垂眸,并未回应他的诘问。

“哗啦”的水流响起。

岑志明执壶,酒液倾入杯中,在静谧的坊内荡开涟漪。

傅觉止接过那杯温酒,终于抬眼:“御史大人言重了。”

炉里的火势温吞,燎着壶底不猛不烈。

傅觉止不欲虚与委蛇,眼皮阖拢:“不是大人身在火堆,是这大昌的国运,正在烈火之上行将焚尽。”

“文衢勾结北辽,倒卖军粮,江泾草场之上,戚老将军麾下郎儿的骨血,是被他们一点一滴抽空碾磨。”

他目光掠过炉里的焰火,话语不留半分余地:“这火,御史大人是看着它焚尽山河,还是亲手泼一瓢水?”

岑志明下颌骤然绷紧,枯瘦的手背上青筋虬结,拐杖在地面重重一顿。

镇北王寥寥数语,撕碎了朝廷粉饰太平的一块遮羞布。

清流毕生秉持的忠君大义,在通敌叛国的罪证前,不堪一击。

若毫不作为,默认包庇,他一生清明便毁于一旦,自绝于士林。

可若二人联手,督察严办,又无异于是自己将利剑亲手呈给傅觉止,最后伏诛的,又岂止一个文衢。

今上李修然,乃至摄政大位,都是镇北王剑锋所指。

进退维谷,万丈深渊。

岑志明颤着手,抬起杯盏,放去嘴边仔细酌饮:“王爷……是想用老朽这把老骨头做剑。”

与聪明人说话不用费太多口舌。

傅觉止笑了笑,不置可否。

他敛着视线,眸色深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