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归化儒教监(第1页)

“老秀才闹事?”

看着李振华新发回来电报上的内容,朱和埸并没有感到意外。

毕竟,废八股这一记重拳,砸碎的可是那些老学究们穷尽一生堆砌起来的唯一信仰。

寒窗苦读数十年,熬干了心血,熬白了头发,指望着有朝一日能凭着那几篇工整的八股文章博个功名,光宗耀祖。结果,一纸皇榜,直接宣判了他们半生努力的死刑。

这换谁身上,怕是都得当场发疯。

至于如何处理?

直接拖出去,让锦衣卫的绣春刀给他们物理降降温?

这倒是没必要,他朱和埸还没小气到因为几句牢骚就砍人脑袋的地步。

何况,废物垃圾尚能回收利用,这些读了一辈子书的人,总归是有点用处的。

他抬起头来,目光投向墙上悬挂的地图,视线掠过新近纳入版图的棉兰老、巴拉望、苏禄诸岛。

“倒是正好。”

之前的想法是把这些酸秀才给送到欧洲各国去教化那些野蛮人,但这个想要执行还需要一段时间。

而现在他有了更加实际想法。

明荷《巴达维亚条约》的签订,将棉兰老岛、巴拉望岛以及苏禄群岛等大片区域都变成了大明法理上的国土。

可法理归法理,现实归现实。

这些岛屿上,汉人的身影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是原苏丹国治下的土著居民。

他们肤色各异,言语不通,文字更是五花八门,对“大明”二字毫无概念,甚至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大明皇帝是谁,

长此以往,必生祸患。

因此,教化必须先行!

得让他们先识汉字,讲汉语。

更要紧的,是得在他们那片蒙昧的脑子里,深深地刻下何为君臣父子,何为尊卑有序。

没错,就是私塾,不是新式学堂。

那些茹毛饮血的土著,眼下最需要的不是什么格物致知,而是儒家那套最核心、最利于统治的三纲五常,是深入骨髓的礼教,是不可动摇的忠君思想!

那么……谁去教呢?

朱和埸的视线转回电文。

这些闹事的老学究,不正好是此道行家么?穷尽一生钻研的,不就是这些东西?

让他们去,简直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这些人考了一辈子的科举,直到满头花白时,却依旧只有个秀才功名,绝大多数人究其一生也无法再进一步,考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