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大婚,乃国之重典,万民瞻仰。
天允元年四月二十七,黄道吉日。
整个南京城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之中,街头巷尾,彩绸飞舞,宫灯高悬,家家户户自发张贴了喜联,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自打应天府光复,这还是头一回有这般举国同庆的盛事。
朱和埸起初的意思,依旧是崇尚简朴,觉得大婚仪式不必铺张,一切从简即可。
然而,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起了波澜。
王琛不同意,六部官员也不同意,一个个言辞恳切,摆事实讲道理,力证大婚从简万万不妥。
就连一向不问政事的禁卫军司令苏取义,也难得地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认为陛下大婚,关乎国体与民心,不宜草率。(后面说明六部)
可以说,除了那些绝对服从命令的系统士兵,几乎满朝文武都一个心思:这婚,必须大办!
理由也是一套一套的。
有礼部官员引经据典,当庭奏曰:
“启奏陛下,南京非昔日偏安一隅之新京,今日之大明亦非草创之时之大明。我朝光复故都,龙兴南京,正当昭示天下,宣扬国威。陛下大婚,乃天作之合,万民之幸,理应大操大办,使四海咸知我大明中兴之盛况,令万民共享此太平喜乐!”
更有熟悉祖制的翰林学士补充道:
“太祖高皇帝早有明训:凡皇帝登基前已娶妻者,登基后不再补办婚礼,仅行册立皇后之大典。若登基时尚未大婚,则需依古礼举行‘大婚’之仪,并同时册立皇后及妃嫔。此乃祖宗定制,不可轻废。陛下龙潜之时未行大婚,如今正位九五,当依制行事,方显皇家威仪,亦使天下臣民有所依循。”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皇帝大婚,百年难遇,连皇上您自个儿这辈子也就这么一回。好不容易赶上了,哪能草草了事?这丢的是皇家的脸面,寒的是万民的心!
朱和埸听着臣子们的滔滔宏论,看着他们一个个梗着脖子、自己要是坚持从简就是千古罪人的架势,最后也只能点头应下:
“诸卿所言甚是,便依古礼,隆重操办吧。”
按照传统,皇帝大婚,通常只迎娶皇后一人入宫,其余妃嫔则需错开时日,择吉再行册封迎娶。此举既是为了彰显皇后中宫之尊,也是为了礼仪程序的周全。
但朱和埸却觉得这般分批迎娶太过麻烦,耗时费力。
于是他大手一挥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