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幅承载着老者心血的画作,在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和虚伪的热烈中,迅速找到了它们“慷慨”的归属。
叶凡和姜宇航甚至没有找到举牌的机会,这场名为拍卖、实为定价捐款的游戏便已落幕。
最终统计的“认捐”总额赫然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三亿。这个数字足以登上明日省报的头条,引发一阵社会性的赞叹。然而在场之人都心知肚明,那层层折扣之后,真正能流入贫困县账户的,或许仅有二千三百万。
二千三百万,对于一个乡镇或许是笔巨款,但对于李景龙所描绘的宏大蓝图——覆盖三县、兴建六所小学、铺设九条村村通公路、设立三个农业基金,并期望带动十万人脱贫致富——无异于杯水车薪,甚至显得有些讽刺。
但这并不妨碍参与者们自我感觉良好。一种救世主般的情绪在人群中弥漫,他们相互举杯,脸上洋溢着功德无量的满足感,仿佛那二十三亿的虚数已真真切切地转化为了山区孩子们明亮的教室和农民们平坦的致富路。或许,这种精神上的慰藉与虚荣,本就是此类慈善的另一重隐性功能。
接下来的环节顺理成章,早已等候多时的记者们蜂拥而上,长枪短炮对准了这些“年轻慈善家”。镁光灯闪烁,将一张张年轻而光鲜的脸庞映照得更加醒目。
世家子弟和富二代们对此驾轻就熟,面对镜头,他们从容不迫,声情并茂地阐述着早已准备好的台词,话语间巧妙地将家族企业的名字与社会责任感捆绑在一起,进行一次性价比极高的软性广告植入。
这曝光度所带来的品牌价值,早已远超他们实际捐出的那点款项。这是一场稳赚不赔的生意,用几十万的代价,换取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名声和潜在的商业利益。正如那句尖刻的调侃:
你以为别人在做慈善,其实别人在做生意。这,才是许多人热衷于此的核心驱动力。当然,拓展人脉、巩固圈层,亦是这场盛宴的重要附赠品。若非如此,他们更宁愿将时间耗费在风驰电掣的跑车或灯红酒绿的约会中。自然,其中也并非全无真心想做慈善之人,只是凤毛麟角罢了。
叶凡的目光如同冰冷的探针,缓缓扫过那些正在镜头前表演的人群,最终定格在一个被几名记者围在中间、侃侃而谈的青年身上。那人约莫二十七八岁,穿着时尚,发型一丝不苟,正对着镜头笑得春风得意。
“那个人,你认识吗?”叶凡的声音平淡,听不出情绪。
姜宇航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点了点头:“应绍辉,省城挺活跃的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