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联合机的实战(第1页)

清晨六点,天光大亮。研究所门前的小广场被朝阳镀上一层金色。那台经过脱胎换骨的“红星-1”联合收割机,如同披上金甲的战士,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两辆解放CA-10卡车也已发动,引擎低沉地轰鸣着。

刘振邦所长、赵志刚书记站在队伍最前方。

李为民、王振华、陈青禾、刘大奎、孙建业,林雪还有另外三名技术骨干和两名经验丰富的农机手列队站好。

“同志们!”赵书记神情严肃,“这台机器,承载着我们研究所的心血,更承载着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光荣使命!你们这次出去,任务艰巨!一要确保机器在真实麦收环境下稳定可靠运行,收集宝贵数据!二要虚心向农民兄弟学习,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三要厉行节约,珍惜每一颗粮食!麦田,就是你们的战场!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

“有!”十个人的回答,整齐划一,铿锵有力,在灯火通明的车间里久久回荡。一场与时间赛跑、向麦田进发的实战考验,即将拉开序幕。

“登车,出发!”刘所长一声令下。

陈青禾拉开车门,登上副驾驶座。引擎轰鸣声陡然增大,“红星-1”在众人灼灼的目光注视下,缓缓驶出大门,朝着京郊延庆那片尚在等待收割的麦田,隆隆驶去。

颠簸了几个小时,天色渐暗。道路两旁,收割过的麦田呈现出整齐的麦茬地,一片金黄延伸到远方。越往延庆方向走,地势渐高,山峦的轮廓在晨曦中显现。终于,在上午九点左右,卡车拐下主路,驶上一条更窄的土路,扬起滚滚黄尘。路两边开始出现尚未收割的麦田,沉甸甸的麦穗在晨风中摇曳,泛起金色的波浪。

“到了!东山公社第三生产队!”开车的老师傅指着前方喊道。

车队在一片相对开阔的打谷场边停下。打谷场上堆着小山似的麦垛,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麦香和泥土的气息。早已得到通知的生产队长和十几名社员围了上来,脸上带着好奇和期盼,也有一丝面对庞然大物的敬畏。

李为民总工程师第一个跳下车,王振华、陈青禾等人紧随其后。生产队长是个皮肤黝黑、精瘦结实的中年汉子,姓马。他搓着手迎上来:“李工,王主任,可把你们盼来了!这就是那个……‘红星’收割机?”

“对,马队长!这就是我们改进的‘红星-1’联合收割机!”李总工用力拍了拍冰冷的红色机身,声音洪亮,“时间紧,咱们直接开始?”

“好!好!”马队长连声答应,指着打谷场东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