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库区的晨光带着水汽的清冽。“红星-1”在调整后的间隙和最大风力加持下,在水汽氤氲、倒伏交错的麦田中缓慢推进。引擎的轰鸣声在山谷和水面间回荡,盖过了清晨的鸟鸣。强劲的气流卷起潮湿的麦秸和青芒,形成一条湿漉漉、略显沉重的草龙,拖曳在机器后方。出粮口的麦粒流速虽然比刚来时快了不少,但夹杂的青粒和小穗依然肉眼可见。
“王主任,湿度计显示麦秆表层水分开始下降了!”林雪抹了把额头的汗,大声报告。接近正午的阳光带来了一些宝贵的干燥力量。
“好现象!保持关注!”王振华紧盯着机器的运转状态,不敢有丝毫松懈。李总工则和韩队长一起,站在稍高的田埂上,观察着机器的整体行进轨迹和收割效果,时不时低声交流几句。
陈青禾和孙建业依旧是最忙碌的“消防员”。陈青禾重点盯脱粒清选系统,时不时爬上机器打开观察窗,查看滚筒缠绕情况是否缓解。孙建业则寸步不离传动轴支撑座区域,每半小时准时停机,检查机油液位,及时补充,并记录温度。SAE 30机油在高温和甩动下消耗得很快,但温度始终被牢牢控制在65度以下,证明了应急方案的可靠。刘大奎师傅带着一个徒弟,手持工具,随时准备处理任何突发的机械小故障。
移民新村的社员们同样在奋力拼搏。他们不再仅仅是围观者,而是这场抢收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个壮劳力负责轮换着搬运越来越沉的麦袋——湿麦粒比干麦粒重得多,压得人肩膀生疼。妇女和年纪稍大的老人则拿着竹耙和簸箕,紧紧跟在机器后面,仔细地将散落在湿泥地上的麦穗、甚至被风吹出但未被完全吹远的籽粒,一点点收集起来。每一粒粮食,在库区移民眼中,都弥足珍贵。
“老韩,这机器……不容易啊。”一个头发花白的老移民,佝偻着腰,费力地用簸箕撮起一小堆沾着泥水的麦粒,对走过来的韩队长感慨,“可它再难,也比俺们用镰刀一把把割,再一把把打强多了!你看这半天收的,顶俺们十几号人干两天!”
韩队长看着老人簸箕里那点沾泥带水的麦粒,又看看机器后方妇女们弯腰拾穗的身影,再看看田里那台轰鸣的红色“铁牛”,以及打谷场上快速堆积起来的麦袋,重重地点了点头,声音有些沙哑:“是啊,老哥。难,但快!有它在,咱这点口粮,就能抢在老天爷变脸前收回来!大伙儿再加把劲,都仔细点,一颗粮食也别糟蹋了!”
正午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驱散了一些水汽,但也带来了高温。机器的负荷似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