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尽管身体依旧疲惫,陈青禾还是准时出现在设计室。
刘所长召集的专项会议在九点整开始。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严肃。李总工、王振华主任、刘大奎师傅以及设计室、技术鉴定室的核心骨干悉数到场。墙上挂起了大幅的“红星-1”结构图。
刘所长开门见山:“同志们,昨天的初步汇报,部里很重视!但‘红星-1’在密云暴露的问题,特别是割台液压支撑结构在极端湿滑地形下的强度隐患,是重大设计缺陷!必须立刻、彻底解决!国庆献礼,容不得半点闪失!今天会议目标:拿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
王振华首先汇报了实测中暴露的主要问题点,重点描述了液压支撑杆断裂的详细过程和现场环境。刘大奎补充了抢修细节和临时加固的效果评估。李总工则强调了优化结构强度、提高系统冗余度的核心原则。
讨论随即展开。有人建议直接加粗支撑杆;有人提出加强根部连接结构;还有人考虑增加辅助支撑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如何平衡强度提升与结构复杂度、重量增加的关系。
陈青禾凝神听着,意识深处,早已在检索应急资料库中关于“联合收割机结构优化”的书籍,尤其是“应力集中点强化”和“液压支撑系统冗余设计”的相关内容。结合资料库中的三维结构图,一个清晰的方案在他脑中成型。
他等大家发言告一段落,才谨慎地开口:“李总,王主任,各位师傅。我有个想法,不一定成熟。”他走到结构图前,指着支撑杆断裂的根部位置,“问题核心是根部螺纹连接处应力集中,在湿滑地形单侧冲击下瞬间过载。单纯加粗杆径,增重明显,效果未必最佳。”
他拿起粉笔,在断裂点周围画了一个圈:“我们可以在这个应力最集中的区域,焊接一个经过热处理的、带加强筋的局部加固套箍。套箍内壁与支撑杆精密贴合,外壁设计纵向加强筋,将应力有效分散。同时,”他指向液压缸连接处,“优化连接销轴的设计,增加一个‘浮动’的辅助支撑衬套,在主支撑点过载时能分担部分冲击力。这样改动范围小,增重有限,但能显著提升局部强度和系统冗余。”
他边说,边在图纸上快速勾勒出套箍和辅助衬套的简单示意草图,并标注了关键尺寸和热处理要求(HB280-320)。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李总工盯着陈青禾画的草图,眼中精光一闪:“局部强化套箍……辅助浮动衬套……这个思路好!改动小,针对性强!刘师傅,你看焊接和热处理工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