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拖拉机动力系统研讨会的日期日益临近,陈青禾感受到的压力也越发真切。回到农业机械研究院,他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和新的任务中。
白天,他是“大型热风循环粮食烘干机”预研小组的核心成员。在项目组的专属工作间里,李总工亲自坐镇,调集了院里机械设计、热工、材料方面的骨干。陈青禾作为构想提出者,承担着关键的技术梳理和方案细化工作。
他铺开大幅绘图纸,凭借脑海中清晰的资料库蓝图,结合国内现有的工业水平和材料供应情况,开始勾勒第一代实用型烘干机的雏形。桶体设计为圆柱形,便于承压和热风分布,材料选用最常见的锅炉钢板(A3钢),厚度经过初步强度计算确定。炉门设计力求简洁可靠,采用铰链连接和简易插销锁闭。排气管的数量、管径和布局,参考了资料库中的流体动力学参数,力求阻力最小化。最核心的风扇系统,他摒弃了之前的随意性,根据所需风量和风压,计算了叶片的数量、角度和直径,并指定使用较易加工的薄钢板(Q235-A),要求边缘打磨光滑以减少风阻和噪音。
“老张,”陈青禾指着图纸上的风扇轴和叶片,对院里经验丰富的焊工张师傅说,“这根轴用45号钢车制,强度要保证。叶片按这个角度和尺寸下料,焊接到轴上时务必保证动平衡,转动起来不能有大的偏心晃动,否则风机效率低,噪音大,寿命也短。”他的指令清晰、专业,完全基于工程逻辑,让在场的工程师们频频点头。
林雪负责协助整理热工参数和可能的温控方案,孙建业则带着人开始四处联系材料采购和寻找能加工关键部件的厂家。整个项目组在李总工的统筹下,高效运转起来,充满了专业严谨的科研氛围。陈青禾白天就在这紧张而有序的环境中,与同事们反复讨论、修改图纸、解决一个个具体的工程化难题。
然而,当夜幕降临,工作间归于寂静,陈青禾的宿舍灯光便成为研究院里最晚熄灭的一盏。桌上堆满了《内燃机构造与理论》、《自动控制原理》、《高等数学》等书籍,还有他整理的关于拖拉机动力系统、传感器技术、燃油喷射控制的厚厚笔记。洛阳会议规格高,专家云集,他深知自己理论基础薄弱,必须争分夺秒地补课。他强迫自己理解那些复杂的公式推导,模拟可能的质疑并准备应对思路。困倦袭来,就用湿毛巾擦脸;饿了,就啃几口冷窝头。
连续数日的高强度工作,身体终究发出了警告。这天上午,在项目组讨论进风道导流板的最佳倾角时,陈青禾正拿着计算尺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