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回不去了—暂时(第1页)

翌日清晨,陈青禾和周正明准时抵达洛阳矿山机器厂金工车间。车间里机器轰鸣,气氛却有些凝重。焦兰桐和几位技术骨干、热处理车间的王师傅正围着一台深井泵的驱动端部件和几套轴承,眉头紧锁。

“陈同志,周同志,你们可来了!”焦兰桐迎上来,脸上带着急切和一丝沮丧,“昨天听了您的指点,我们连夜就按找到的那点国外公开资料上说的‘贝氏体处理’试了!温度、时间都尽量照着资料上来,可……可处理出来的轴承装机一试,比原来的强点,没碎那么快,但震动还是偏大,温度也偏高,运行不到两小时就有异响!拆开一看,还是有轻微剥落!这……这跟资料上说的效果差远了!”他指着旁边一套拆下来的、表面已有细微剥落痕迹的轴承,语气充满了不解和不甘。

陈青禾心中一凛,立刻蹲下仔细查看失效的轴承表面和断面痕迹,又拿起一块按“资料”工艺处理过的试验样块。快速在脑海中应急资料库检索起来,对比着标准的贝氏体组织图谱和性能数据,马上有了结果:1.组织分析:表层有少量未转变奥氏体及粗大碳化物颗粒。硬度梯度不均。2.原因:奥氏体化温度偏低或保温不足;等温温度偏高或时间不足,导致贝氏体转变不完全,伴随少量马氏体及碳化物析出。3.性能:接触疲劳强度不足。

果然是这样,当初在攻克红星-1联合机关键轴承时,就遇到过类似的“参数陷阱”!国外公开资料给出的所谓“标准工艺”,往往针对他们特定的材料成分和冶炼水平做了微调,甚至故意模糊关键点,让后来者难以完全复制。那次也是靠逆向工程,一点点试出来的!

“焦主任,王师傅,”陈青禾站起身,语气肯定,“问题找到了。国外的资料没给全关键参数。他们公开的工艺,奥氏体化温度偏低(你们用了多少?780?),保温时间也偏短(1小时?),导致组织转变不完全。更关键的是,”他指着盐浴槽,“等温温度你们设的多少?260度?偏高了!而且保温时间只有3小时?远远不够!”

王师傅连忙点头:“对对!资料上含糊地说‘适当温度’、‘充分时间’,我们按经验取了中间值,奥氏体化780度保温1小时,等温260度保温3小时。看来是……是理解错了?”

“不是理解错,是他们故意没说透。”陈青禾目光锐利,“贝氏体等温淬火的核心在于精确控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国外工艺是针对他们自己的钢种优化的,我们的GCr15成分有细微差别,直接套用不行。”他走到试验台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