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戈壁,热浪灼人,仿佛连空气都在燃烧。陈青禾的技术难题快速响应组如同高速运转的精密齿轮,在基地这台庞大机器的毛细血管中持续清除着淤塞。一个月的时间,在争分夺秒中飞逝。
办公室墙上那张《问题追踪台账》,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战斗痕迹。一个个任务编号后面,被郑重地标注上已解决:总装精密测量仪的光轴偏移问题,依靠自制三维微调减振平台稳定如初;大型地面供电接口的频繁磨损,通过优化触点材料与散热结构焕发新生;机加车间老车床的进给爬行顽疾,被可调预紧垫片和润滑改进巧妙驯服;运输车的沉重转向、履带松弛和密封泄露,经过省力油路、双道密封和新型张紧器彻底根治……食堂的鼓风机安静了,测试的数据更稳了,装配的效率更高了。陈青禾的名字,成了基地里解决非核心疑难杂症的金字招牌。工人们竖起大拇指:“小陈技术员,是块好钢,专打硬钉子!”技术员们也服气:“他们那组,真是咱们的开路先锋,专扫拦路石!”
周维华副总工案头那份台账副本,红笔批注日渐增多。每次向钱五师汇报东风一号进展,他总不忘提几句:
“钱院长,陈青禾小组又啃下了总装测量仪的问题,精度稳住了,效率提升明显。”
“运输连的车全改好了,转向轻快,密封可靠,转运效率至少提了三成。”
“机加的老车床也调顺溜了,没耽误关键件加工。”
钱五师安静听着,偶尔问及关键技术点,微微颔首,眼中是深藏的赞许。他清楚这些小麻烦的消除,为东风一号冲刺扫除了多少无形障碍,节省了多少生命般的时间。
这天,陈青禾拿着龙门吊问题的初步分析草图,敲开了钱五师办公室的门。
“老师,龙门吊的问题,主要在吊钩晃动大和锁止机构不可靠。”陈青禾摊开草图,简洁汇报,“主梁刚度略显不足是晃动主因,但大改来不及。锁止机构棘爪磨损、弹簧疲劳、扳手力矩不足是安全隐患。”
钱五师扫过草图,目光如炬:“锁止机构是突破口。加固主梁动静太大,时间不允许。你有什么想法?”
“老师,我想改锁止机构。”陈青禾指向草图,“参考重型机床锁紧原理,设计一套齿轮齿条+偏心凸轮的自锁装置。转动小手柄,齿轮带动齿条压紧摩擦片,偏心凸轮提供额外楔紧力,形成双重锁死。不需要大扳手力矩,解锁也方便。摩擦片用报废飞机刹车片改制,耐压耐磨。”
钱五师看着那简洁巧妙的结构,眼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