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军号声准时划破北京城南的寂静,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宿舍区随之苏醒。陈青禾迅速整理好那身蓝色的工作服,将保密笔记本和计算尺仔细放入帆布挎包,跟随人流走向食堂。
食堂里弥漫着馒头、稀饭和咸菜的简单香气,但更浓郁的是人们交谈中透出的热忱与紧迫。几位工程师围坐一桌,面前摊开着《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一边吃饭一边热烈讨论着。
“看这里,西边局势又紧张了,印度在谈判桌上要价越来越高”一位戴眼镜的技术员指着报纸说。
邻桌一位中年工程师点头接话:“这场仗怕是不好打,巴基斯坦已经向我们求援了。咱们的坦克部队据说已经做好了准备。”
陈青禾端着早饭找了个位置坐下,耳边传来更多议论。
“这边还有,海军通报嘉奖了东海舰队某单位,打退了蒋匪帮的骚扰!”另一个年轻技术员兴奋地念着《解放军报》头版,“教员接见了海军先进代表,说‘近战、夜战是我们的光荣传统,过去我们就是用这种办法消灭敌人的’。”
陈青禾咬了一口馒头,目光不经意间瞥见邻座工程师手中的报纸标题——《我国第一台一级大型电子显微镜试制成功》。看到这个标题,他心中不禁一震。作为穿越者,他深知这种高精尖仪器对材料科学、生物学乃至众多工业领域的巨大意义。在西方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国内科研人员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取得这样的突破,让他从心底涌起对在这个艰苦年代默默奉献的人们的敬佩。
“听说东北的垦荒工作正在大力开展,许多知识青年报名参加”另一位工程师翻着报纸第三版说道。
“南方也在搞防洪工程建设”同桌的同事接话,“保定那边刚完成了五十一公里的防洪大堤,只用了二十九天,比原计划快了不知多少倍。”
陈青禾安静地吃着饭,耳边这些关于国家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讨论,让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在这里的工作,每一项都关系到国防实力的提升,关系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保障。
简单的早餐后,他跟随人流走向总体设计部所在的灰砖楼。楼道里安静而忙碌,只有匆匆的脚步声和偶尔压低声音的交谈。
八点整,总体组晨会在小会议室准时开始。负责人正是昨天见过的屠守锷主任。他没有任何寒暄,直接走到挂在墙上的大幅图表前,手指点向一个复杂的曲线区域。
“同志们,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关于再入段弹头舱蒙皮气动热环境的计算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