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打破困局(第1页)

翌日清晨,寒意被朝阳驱散了几分。陈青禾骑着自行车穿行在苏醒的街道上,只觉得今天的阳光格外明亮,连空气中飘浮的煤烟味儿似乎也没那么呛人了。路旁光秃秃的树干、灰扑扑的墙壁,在他眼里都多了几分顺眼。他嘴角不自觉地噙着一丝笑意,脑海里偶尔还会闪过昨日林雪低头浅笑的模样,以及那句轻声的邀请,心里便像揣了个暖水袋,热乎乎的。

这种轻快的心情一直持续到他骑车进入五院大门。向表情一丝不苟的卫兵出示了新办的工作证后,他一踏进那圈高墙,氛围立刻为之一变。院子里依旧安静,行色匆匆的人们脸上带着惯有的专注与凝重,空气中那股无形的、紧绷的弦似乎比昨日更甚。这里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容不得丝毫懈怠和浪漫遐想的世界。

他深吸一口气,将那些私人的暖意小心收好,锁进心底角落,脸上恢复了平日的沉静,快步走向那间临时征用为联合分析验证小组办公室的房间。

推开门,里面的景象比他离开时更加“壮观”。几张拼凑的办公桌上,铺开的图纸和写满数据的稿纸几乎淹没了原本的漆面。墙角堆起了一摞摞牛皮纸袋装着的档案资料。黑板上画满了复杂的结构简图和应力分析示意图,旁边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和参数。


结构组的几位同志,包括老工程师王铁山和刘志刚,正围在一张桌子旁,对着几份泛黄的试验记录低声争论着,个个眉头紧锁。

“王工,你看东风一号第三次地面振动试验的这份数据,这个二阶频率响应,和遥测数据对不上啊!”刘志刚指着一段波形图,语气焦急。

王铁山戴着老花镜,凑得很近,手指点着纸面上的一个小数点:“记录本身就有模糊,也可能是当时传感器受到了干扰。你看这个峰值,很突兀,不符合理论模型。”

“但如果是真的,就意味着我们之前估算的放大后二阶频率区间可能整体都要偏移!”另一个年轻组员插话。

“没有确凿证据,不能轻易下结论。否则整个模型推倒重来,时间来不及!”王铁山摇头,语气沉重,“现有的计算方法太粗糙,对于这种复杂结构的动态响应,很多影响因子难以精确量化。”

陈青禾放下挎包,走了过去:“王工,志刚,遇到什么问题了?”

王铁山抬起头,看到是陈青禾,推了推眼镜,叹了口气:“青禾同志,你来得正好。数据梳理遇到麻烦了,东风一号的原始振动数据本身就有不少噪声和缺失,不同次试验之间甚至还有矛盾。想从中准确提取出结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