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别了,我的北…天津(第1页)

联合会议在凝重而紧迫的气氛中结束。与会人员带着各自的使命匆匆离开。陈青禾随刘院长、李总工走出门口。

“青禾同志,”冶金专家周明华教授放缓脚步,走到陈青禾身边,脸上带着一丝赞许,“刚才那个应急支撑肋的方案,思路很活!在高压环境下能快速想到结构补救,实属不易。虽然代价不菲,但能解燃眉之急,体现了急生产之所急的担当。”他话锋一转,语气沉重,“这次事故,表面是汉阳厂管理失控,深层却反映出我们整个钢铁工业面临的普遍困境。去年全国钢产量达到1387万吨,数字看着喜人,但质量呢?”周教授微微摇头,“大炼钢铁时期留下的后遗症很深。遍地开花的小高炉、土法炼钢,生产了大量含硫磷极高、成分混乱、夹杂物超标的土钢土铁。这些材料强度韧性极差,根本不适合做工程构件,却流入了各个领域,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我们正规钢厂,虽然设备相对好一些,但技术瓶颈同样突出。一些能显著提升钢水纯净度和均匀性的关键技术,我们还处在实验室研究或小规模试点阶段,离大规模工业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热处理环节,精准控温炉窑不足,自动化程度低,依赖工人经验,批次稳定性差。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一旁的京钢厂长王海涛深有同感地接口:“周教授说的是实情。我们京钢算是条件好的,平炉为主,也有几座侧吹转炉。但炼钢环节,脱磷脱硫效率低,钢水纯净度控制不稳定;轧制后的热处理,控温精度差,依赖老师傅的经验,批次间性能波动大。合格的高强度结构钢,产量有限,成本也高。就像这次,合格备件生产周期长,全国铺开需要时间,不是我们不想快,是合格品的产能和稳定性跟不上爆炸式的需求增长啊。”他看向陈青禾,语气带着对这位帮了大忙的年轻人的欣赏,“小陈同志能想到用额外的合格钢材去补强不合格件,思路确实灵活,也道出了我们冶金工作者的痛点。”

刘院长适时介绍道:“周教授,王厂长,这位陈青禾同志是我们院的技术骨干,在农机具实用化改进上做过不少贡献。现在被推荐到清华工程力学系进修,系统学习理论基础。说起来,他还是咱们京钢的子弟呢!”

“哦?工程力学系?”周明华教授有些意外,看向陈青禾的目光更添兴趣,“这个方向选得好,基础打得牢,对分析材料失效、优化结构设计都至关重要。”

王海涛厂长则眼睛一亮,语气更显亲近:“京钢子弟?好哇!你父亲是厂里哪位师傅?说不定我还认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