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展览?公开处刑还差不多(第1页)

凉亭外林雪那番带着哭腔却掷地有声的话语,特别是关于她父亲在朝鲜前线后勤困境的描述,像重锤一样砸在陈青禾心头。他回到宿舍,关上门,坐到桌子前。

“劲儿大…省油…耐用…”他喃喃自语,“这玩意儿…不能只是个‘想法’了。”

接下来的几天,陈青禾把自己关在宿舍和绘图室,以那份潦草的草图为基础,结合脑海中笔记本浮现的那张精密到令人窒息的“蓝图”,开始绘制一份相对完整、但仍保留了大量关键性“问号”和“模糊地带”的发动机核心结构概图。他摒弃了一切花哨的比喻和形容,只专注于用最标准的工程制图语言,尽力去描绘那些超越他理解的结构:

缸体与曲轴箱:清晰地标出直列四缸的布局,重点描绘了记忆中那独特的、如同骨骼般支撑的强化筋网络(虽然具体力学原理他不甚了了)。

配气机构:用双线明确表示两根顶置凸轮轴(DOHC),标注了“液压挺柱?”的位置,画出了摇臂的示意连接,但凸轮型线、液压回路细节全部省略。

燃油系统:用粗线表示高压共轨管,标出“高压油泵?”、“共轨管”、“压电式喷油器?”的方块位置,但喷油压力控制、ECU与喷油器的信号连接,只用虚线和一个巨大的“ECU(电控单元?)”框表示,内部一片空白。

增压系统:画出了涡轮增压器的基本轮廓,特别标注了“可变截面涡轮(VGT?)”,但可变机构的原理图完全缺失。

其他:润滑、冷却系统只做了最简略的示意,大量管线走向模糊。

每一处他无法理解或无法确定细节的地方,他都忠实地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张图纸,比考试那张清晰规范了许多,但核心的“超前性”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本质并未改变,更像是一份来自未来的“概念设计任务书”。

几天后,研究所小会议室气氛肃穆。除了刘所长、赵书记、李总工、王振华,还多了两位生面孔。一位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老者,气质儒雅却眼神锐利,他是李总工特意从京郊某重要动力研究所请来的发动机泰斗——吴教授,另一位是吴教授的助手,一位神情专注的中年工程师。

陈青禾被叫来,将那份精心绘制又充满问号的图纸铺在会议桌上。

吴教授扶了扶眼镜,凑近了图纸,他的目光像探针一样扫过每一个线条,每一个标注。起初是平静的审视,随即,他的眉头越皱越紧,呼吸似乎也变得轻微而急促。他看得非常慢,手指无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