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老焦以后难啊!(第1页)

接连几天,陈青禾的脚步踏遍了偃师、新安几个县。调研的图景逐渐清晰:农机数量稀少,“趴窝”率高得惊人,零配件供应如同毛细血管栓塞般不畅,油料短缺更是勒紧了机械化的脖子。尽管各地都在努力,但困境大同小异,沉重的现实压在每一个基层干部和技术员的心头。

这天上午,在偃师一个公社的修配厂,陈青禾遇到了那台因崩齿齿轮而瘫痪的“太谷号”收割机。现场情况一目了然:变速箱里一个关键齿轮崩掉了几个齿。

“没备件,报上去几个月了没消息,”老师傅愁容满面,“咱自己试着用厂里能找到的最好45号钢打过两个,可咱们这土炉子热处理不过关,淬出来要么太脆一碰就裂,要么太软不经磨。装上没几天,稍微重载就又崩了,白费劲还耽误功夫!这国产的好钢材,又硬又韧的那种,咱这地界儿根本见不着,听说都紧着大厂和军工了。”

陈青禾蹲下仔细看了看崩裂的断口,又掂量了一下自制的齿轮,快速做出判断:“材料性能不够,热处理也难达标。”他目光扫过角落堆放的废旧零件,“找根结实的旧链轨销,最好是东方红75上的。用它车个毛坯,齿形我画给你,咱们做火焰淬火加回火,顶个应急!”他没有过多解释材料学原理,直接给出了在现有条件下可行的土办法。

在陈青禾的指导和亲自参与下(调试火焰、监督回火),张师傅利用废旧链轨销加工并处理出一个替代齿轮。安装试车,运行平稳!公社上下喜出望外。但陈青禾心中毫无轻松,他指着新齿轮对书记说:“这只是权宜之计,精度寿命都有限。关键还是要有可靠的配件和维修力量。”他特意收集了一块崩掉的旧齿轮碎片和一小块他们自制的齿轮样品,他需要带回院里分析断口和性能,为后续推广简易维修技术和配件国产化积累数据。

离开偃师,赶往下一个预定调研点孟津的路上,陈青禾望着车窗外依然显得贫瘠的土地,眉头紧锁。这些县的情况虽有困难,但至少还在努力挣扎。一个名字忽然跳进他脑海——兰考,那个焦兰桐当了县委书记后拼命想要改变的地方,他想去实地考察一下。

“郑工,”陈青禾转头问陪同的省厅技术员老郑,“兰考县的情况,是不是更困难些?我听说那边盐碱很严重?”

老郑闻言,脸上立刻浮现出凝重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劝阻:“陈工,兰考…唉,那是真困难!风沙、盐碱、内涝,三害肆虐,底子太薄了。去年大旱更是雪上加霜。那边的农机情况…说实话,比咱们这几天看的,还要糟糕得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