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偶遇“兰桐”书记(第1页)

绿皮火车在华北平原上铿锵前行,单调而富有节奏的车轮声成了背景音。车厢内,混合着煤烟、汗味、食物和消毒水的气息,构成了这个时代长途旅行的独特氛围。

陈青禾靠窗坐着,目光扫过车厢。对面下铺,是一位约莫四十岁、穿着半旧但整洁的深蓝色工装的中年男子。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印着“洛阳轴承厂”字样的帆布工具包,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几本技术书籍、卷尺和绘图工具。他摊开一张图纸在膝盖上,借着窗口的光线,眉头微蹙地研究着,不时用铅笔在图上标注。旁边的网兜里,装着几个馒头和一罐咸菜。

斜上铺看报纸的中山装干部,此刻放下报纸,从上衣口袋掏出一个铝制饭盒,里面是几片切好的酱牛肉和馒头片。他注意到陈青禾和周正明似乎只带了简单的干粮,犹豫了一下,用筷子夹起两片牛肉,隔着过道递过来:“两位同志,路上辛苦,尝尝?自家酱的。”陈青禾和周正明连忙摆手婉拒:“谢谢您同志,不用不用,我们带了吃的。”干部也不强求,笑笑收回了筷子。这种陌生人之间带着距离却又透着善意的举动,是这个物资匮乏年代特有的温情。

周正明打来了开水,两人就着热水,啃着陈母塞的煮鸡蛋和自带的窝头。周正明吃得很快,但动作干净利落。吃完后,他拿出会议资料和笔记本,看似在整理,实则目光不时扫过车厢通道和周围的旅客,保持着一种不易察觉的警觉。他对陈青禾说:“青禾,你休息会儿,或者看资料。我去打点水,顺便看看车厢连接处。”陈青禾不疑有他,点点头。

夜幕降临,车厢顶灯发出昏黄的光。硬卧车厢没有窗帘,只有能拉下的半截绿色帆布遮光帘,聊胜于无。旅客们纷纷爬上自己的铺位,过道里走动的人少了,鼾声开始此起彼伏。

陈青禾躺在中铺,借着微弱的顶灯光线,继续翻阅着一本《内燃机燃烧过程》。虽然资料库解锁了脱粒机、水泵和联合收割机的图纸技术,但关于柴油发动机核心原理的详细理论资料却少之又少,更多是结构描述和性能参数。他只能结合现有的书籍,艰难地推导、演算,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疑问和可能的验证思路。

下半夜,车厢里一片寂静。陈青禾终于支撑不住,笔记本摊在胸口,沉沉睡去。

周正明没有睡。他坐在靠窗的折椅上,摊开一本《拖拉机原理》放在腿上,但目光锐利如鹰,穿透书页上方,无声地扫视着整个车厢。突然,他的视线捕捉到一个瘦小的身影,像壁虎一样紧贴着昏暗的车厢壁,正鬼鬼祟祟地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