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气泵”的极限测试,在赵大勇、刘工、张凯三人昼夜不停的轮班值守下,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稳定性测试(4小时满负荷运行),超负荷测试(扬程22米,30分钟),模拟恶劣工况(含沙草水运行1小时),当最后一份详尽的极限测试报告摆在刘所长、李总工和周主任面前时,办公室里爆发出由衷的赞叹和如释重负的笑声。“争气泵”不仅争气,而且硬气!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研究所,技术鉴定室更是成了“明星部门”,周主任走路都带风。这天下午,处理完手头联合机的图纸,离下班还有点时间。陈青禾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投入水泵的后续改进工作(那主要由林雪团队在推进),而是习惯性地翻开了桌上那本厚厚的《工程流体力学》。得益于导师悟性buff的加成和这段时间的疯狂“补课”,他已经自学完了大学前三年的大部分核心课程内容,进度快得惊人。
书页翻到“虹吸现象”和“大气压应用”的章节。看着那些原理图和分析公式,陈青禾脑中灵光一闪,结合前世在短视频里看过的那些农村简易压水井(手压泵)的工作原理,一个极其简单却实用的想法蹦了出来——为什么不搞一个利用大气压和手动杠杆的简易压水器?
说干就干。他立刻摊开一张白纸,拿起丁字尺和绘图笔,专注地绘制起来。图纸清晰明了:
1.井管:采用厚壁铸铁管(车间废料堆里有),内径约10厘米,长度根据地下水位预估,暂定3米。下端管壁钻有均匀的进水孔,外包一层细密的铜丝滤网(库房有少量备件)。
2.井头(压水器主体):主体是一个厚实的铸铁筒(同样用废料加工),内部精密加工出光滑缸筒。
3.活塞组件:活塞杆用圆钢车制,下端固定一个带皮碗(厚橡胶切割)的铸铁活塞头。活塞上方的活塞杆上固定另一个带皮碗的单向阀(出水阀)。
4.压柄:杠杆式,用角铁和圆钢焊接,支点固定在井头铸铁筒上。
5.出水口:焊接在井头侧面的短管。
图纸标注清晰,公差要求合理,结构一目了然,对加工精度的要求比水泵低得多,核心在于皮碗的密封性。
陈青禾拿着图纸找到车间主任刘大奎。
“刘师傅,麻烦您看看,这个能做吗?就用废料就行。”陈青禾指着图纸。
刘大奎接过图纸,眯着眼看了一会儿,又掂量了一下:“嘿!这东西有意思!比那水泵简单多了!铸铁管、铸铁筒、圆钢、橡胶皮碗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