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的红尘之旅已近尾声,东湖书院的儒学辩论与阳明心学的体悟让我受益匪浅。书院中,诸位好友的激烈争论,先生们的谆谆教诲,以及那“致良知”的深邃哲理,都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的心田。然而,修行之路漫漫,儒学虽启迪心智,却非我最终归宿。我志在探寻那更高深的大道,欲以道法济世,以智慧明心。于是,我换上一袭青色道袍,背起简陋的行囊,在书院门口与好友们依依惜别,踏上了前往大明陪都金陵的旅程。
第五日,夕阳西斜,天色渐暗。我翻过一座苍翠的山岭,脚下是一条蜿蜒的山路,两旁松柏挺拔,偶有鸟鸣回荡于林间。山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我不禁紧了紧道袍,继续前行。忽然,前方视野开阔,一处偏僻的山村映入眼帘。村庄四周山青水秀,田野间稻浪翻滚,远处的溪流在夕阳下泛着金光。村中炊烟袅袅升起,宛如一幅田园画卷,美不胜收。
然而,走进村子后,我却发现这田园风光下隐藏着生活的艰辛。村民的房屋多以茅草和泥土垒成,低矮简陋,屋顶上甚至可见破洞。村民们衣衫褴褛,面容虽带着风霜,却洋溢着质朴的笑容。
我刚踏入村口,便有几个村民好奇地围了上来。见我身着道袍,背负宝剑,他们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敬畏。我拱手施礼,微笑道:“贫道林清扬,路过此地,见贵村风景秀丽,欲借宿一晚,不知可否方便?”听了我此行的来意,村民们顿时热情起来,纷纷点头称是。
一个年幼的孩子甚至跑去通知村长,不一会儿,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快步走来。他身形瘦削,面容和善,双眼透着智慧的光芒,满头的白发在风中微微飘动。
“道长远道而来,实乃我村之幸!”老人自我介绍道,“老朽李大山,是这村的村长。道长若不嫌弃,便请到我家中歇息吧。”我谢过他的好意,随他来到村中一处稍显体面的屋舍。虽说是村长家,条件也不过比其他村民略好些罢了。屋内陈设简单,一张木桌,几把木椅,角落里一张破旧的木床,墙壁上挂着几件农具,透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李大山热情地招呼我坐下,又忙着烧水沏茶。他递上一碗粗茶,歉意道:“村子偏僻,条件简陋,怕是怠慢了道长。”我接过茶碗,抿了一口,微笑道:“村长言重了。贫道乃修行之人,居无定所,走到哪里,哪里便是家。贵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实乃修身养性之佳地。”李大山听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点头道:“道长能如此说,老朽也就放心了。明日,我召集村民,请道长为我们调调风水,祈福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