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时光,于凡人而言,或许是半个童年,或许是一段青春岁月;于王朝而言,不过是史书上的匆匆一笔。但对于星隐谷中的清玄观,对于我,对于我的弟子们,这五年,却是脱胎换骨,根基稳固的五年,五年中,我们的容貌都没变。
张居正的改革,如同春雷般唤醒了沉睡的大明。一条鞭法的推行,虽在初期遭遇了地方豪强与保守官僚的顽固抵抗,但在张首辅雷厉风行、不徇私情的铁腕之下,渐渐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田赋统一,徭役折银,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更使得朝廷的财政收入逐年递增。隆庆开关的红利持续释放,来自海外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涌入,江南的丝绸、瓷器、茶叶远销重洋,市面上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便是京师,也比往昔更加繁华,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百姓脸上的笑容似乎也多了几分。
清玄观,在这五年间,亦是声名鹊起。弟子们下山历练,斩妖除魔,行侠仗义,将隐仙派“护道济世”的宗旨传扬四方。“星剑少侠”张凌、“符阵仙子”柳如烟、“青木药仙”陈默以及“青城双姝”秋云秋燕的名号,在秦岭内外乃至江南部分地区,都已是小有名气。清玄竹林讲道,更是引得无数修士慕名而来,星隐谷一时之间,竟也成了修行界一处不大不小的“圣地”。
这一切,都让我心中颇为欣慰。看着弟子们日益成长,看着清玄观香火渐旺,看着这大明江山在张居正的治理下,似乎正一步步走出嘉靖末年的阴霾,重现盛世气象,我甚至一度觉得,或许,那所谓的“六十年浩劫”,也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
然而,修行者的直觉,往往比凡俗的表象更为敏锐。在这片看似歌舞升平的“大好”景象之下,我总能隐隐感觉到一丝不易察觉的暗流在涌动。那是一种如同毒蛇般潜伏在阴影中的冰冷与……躁动。
这一日,我正在观星台上静坐,参悟《般若金刚印》的第三式“镇狱印”。此印法比前两式更为复杂玄奥,不仅需要更为磅礴的愿力加持,更需要对佛法中“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大悲愿有所领悟。正当我心神沉浸在无边愿海与金刚怒火的意境之中时,腰间的传音玉佩忽然微微震动起来。
我收回心神,眉头微蹙。这枚玉佩,是柳如烟下山历练时,我特意交给她的,用于传递紧急情报。若非十万火急之事,她断然不会轻易动用。
我将灵力注入玉佩,柳如烟略带几分焦急与凝重的声音立刻在我脑海中响起:“师父,弟子有要事禀报!‘慈仁堂’在江南的情报网络,以及阿福大哥、阔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