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道分多维,试做行医(第1页)

自九泉秘境归来,清玄观中一派欣欣向荣。弟子们在秘境中皆有脱胎换骨般的精进,秋云、秋燕双双凝丹,柳如烟符阵小成,张凌剑意通明,陈默药道天赋更是日益彰显。我亦在秘境闭关中,将元婴修为稳固在了元婴中期,对天地法则的感悟,对万物众生的看法,尤其是那磅礴的星辰之力与日渐汇聚的众生愿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星隐谷的灵气因秘境的滋养与护山大阵的运转,愈发纯净浓郁。弟子们在观中潜修,或是下山历练,皆是勤勉不辍,清玄观的声名也随着他们的足迹,渐渐在秦岭内外乃至更广阔的地域传播开来。看着他们日益成长,道心坚定,我心中甚是欣慰。

然而,欣慰之余,我却也敏锐地察觉到,他们身上,似乎还缺少了那么一丝……更为圆融、更为超然的“仙气”。

他们是优秀的修士,是嫉恶如仇的侠士,是初具神通的道者。张凌的剑,锋芒毕露,勇猛果敢,却也因此少了几分藏锋守拙的内敛与回旋余地;秋燕的剑,灵动迅捷,不拘一格,却也常因性子跳脱而失之于沉稳,剑意中杀伐之气略重;柳如烟聪慧机敏,符阵精妙,然眉宇间那份因家仇未报而残留的郁结,总让她在施展道法时,少了一份真正的潇洒与自在;秋云性子沉静,慈悲为怀,却也因过于“入世”,在处理俗务与人情时,有时反为尘劳所扰,失了仙家应有的那份飘逸;便是陈默,那份对药草的痴迷与救死扶伤的执着,固然可嘉,却也隐隐带着一丝凡俗医者的“功利心”,而非修道者“格物致知,顺应天道”的平和。

他们行侠仗义,心怀苍生,这很好。但他们的“道”,似乎更多地体现在“用”的层面——运用法力,惩恶扬善;运用神通,救死扶伤。却对那“体”的层面——那种洞察世情而不为世情所困的智慧,那种悲悯众生而不轻易干涉因果的超然,那种与天地同在、与大道合一的宁静祥和之气,领悟尚浅。

“仙”,不仅仅是力量的强大,更是一种心境的升华,一种气度的从容,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与凡俗截然不同的独特韵味。若只知一味地“入世”,而失了那份“超然”,便与那些身怀绝技的凡俗侠客、能医百病的杏林圣手,又有何本质区别?终究还是会被红尘俗念所缚,难以真正窥得大道之门。

修行之路,道分多维。我辈修道,不仅要修神通法力,更要修心性品格。

这一日,晨雾尚未散尽,星隐谷中一片清蒙。我将五位弟子以及化作翩翩少年的白泽召至观星台。

“今日,为师不与你们论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