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别了秦岭深处的故土亲人,我带着秋云和柳如烟,一路向东,重返风云际会的京师。与以往的匆匆过客不同,这一次,我将在京师停留一段时日,亲自督导“慈仁堂”的筹备与开张。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业计划,更是我将修行理念融入红尘俗世,以另一种方式践行“护道济世”的尝试。
阿福的办事效率果然非同一般。我们抵达京师之时,他早已凭借其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和人脉,在内城一处颇为繁华、交通便利的地段,盘下了一座三进的院落。这院落前临大街,后通幽巷,既方便顾客盈门,也利于货物进出和内部人员的隐秘活动,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院落便热火朝天地改造起来。我亲自设计了“慈仁堂”的格局:前院临街的店铺,分为药材区、成药区、以及一个专门的法器符箓展示区;中院则作为坐堂问诊、丹药炼制、以及内部议事之用;后院则改造成了清静的居所和库房。
阔少(陈公子)也充分发挥了他的人脉和财力,从山西、江南等地调集了大量的优质药材、炼器矿石,甚至还通过一些特殊渠道,弄来了一些外界罕见的灵草异木。秋云则凭借她在秘境中打下的坚实药理基础,开始尝试炼制一些基础的疗伤丹、培元丹,虽然品阶不高,但药效纯正,远胜市面上的凡药。柳如烟则负责统筹各项事务,整理账目,招募伙计,事无巨细,安排得井井有条,其聪慧干练可见一斑。
我则在后院一间僻静的丹房内,尝试着将《太清玄典》中的一些炼丹法门与师父李散人留下的丹方相结合。元婴期的修为,让我对天地灵气的掌控更加精妙,炼制出的丹药品质也远非昔日可比。除了寻常的疗伤增元丹药,我还特意炼制了几炉针对凡人疑难杂症、具有延年益寿功效的“百草回春丸”,以及少量能略微提升炼气期修士修为的“小培元丹”。这些丹药,将是“慈仁堂”打响名声的招牌。
至于法器符箓,我并未打算出售过于强大的攻击性法器,以免流入歹人之手,为祸一方。而是以绘制平安符、好运符、以及一些具有辅助修行、清心静气功效的玉佩、法珠为主。这些物品,既能满足普通百姓的需求,也能吸引一些初入修行之门的散修。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不过月余,“慈仁堂”便已初具规模。门前悬挂起一块由我亲笔题写的黑底金字牌匾——“慈仁堂”,笔力雄浑,道韵内敛,透着一股正大光明、普济众生的气象。开业前几日,阿福更是发动了他所有的商业关系,在京城内外大肆宣传,一时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