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里的腊梅开得正盛,凛冽的寒风卷着细碎的雪沫子,给紫禁城的红墙黄瓦覆上了一层薄霜。
数月的光阴,对于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来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吴三桂等人奉诏的姿态做得十足,交接兵权的文书一封封递回京城,言辞恳切,姿态谦卑,仿佛对康熙的撤藩之举心悦诚服,甚至主动上缴了部分兵器甲胄,以示绝无二心。
这番操作,成功麻痹了朝中以纳兰明珠为首的主和派,他们纷纷上奏,称颂皇上天威,三藩畏服,撤藩之举已然功成。
然而,只有龙椅上的康熙和极少数心腹知晓,这风平浪静的海面下,是何等狰狞的巨兽在潜伏。
鳌拜从南境传回的密报,与三藩的奏折形成了鲜明而讽刺的对比。
“假意交接,实则精锐尽藏;明面上遣散兵卒,暗地里却以乡勇、团练之名,将兵力化整为零,散于乡野,只待一声令下,便可迅速集结。”
吴三桂这头老狐狸,在等一个时机。一个让他这位年轻皇帝最松懈、最意想不到的时机。
而这个时机,在康熙十六年的冬天,悄然而至。
这一年,关外大雪,蒙古诸部因雪灾而牛羊冻毙无数,人心浮动。西北的准噶尔部也蠢蠢欲动,与沙俄眉来眼去,频频在边境挑起事端。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大清的北疆和西陲。
吴三桂认为,他的机会来了。
康熙十六年,十一月。
一道惊雷,自云南昆明炸响,其声势之浩大,瞬间传遍了整个大清。
平西王吴三桂,扯起了兴明讨虏的大旗,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尽起麾下二十万大军悍然反叛。
他发布檄文,历数满清十大罪,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易服,祭祀明朝先帝,声势浩大,直指中原。
消息传到京城,如同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千层巨浪。
乾清宫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康熙一掌拍在御案上,那方上好的端砚被震得跳起,墨汁飞溅,在他明黄色的龙袍上留下了一片刺目的污迹。
“好!好一个吴三桂!好一个兴明讨虏!”
年轻的帝王气得浑身发抖,俊朗的面容因怒火而扭曲,一双龙目中燃烧着熊熊烈焰。
他预料到吴三桂会反,却没料到他会如此决绝,如此猖狂!
阶下,文武百官噤若寒蝉。
方才还在为和平撤藩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