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天色刚蒙蒙亮,乾清宫东暖阁内已是灯火通明,一派肃穆。
康熙换下龙袍,身着一袭石青色暗纹常服,端坐于御案之后。面前不再是堆积如山的奏折,而是一套崭新的文房四宝,以及一本摊开的、书页微黄的《孝经》。
而在御案不远处,梁九功早已命人设好了一张小小的紫檀木书案,大小恰好适合承祜的身高。案上同样笔墨纸砚一应俱全,连镇纸都是一块小巧玲珑的羊脂白玉瑞兽,温润可爱。
承祜今日也被精心打扮过。
一身天水碧色的锦袍,领口袖口滚着细密的银线,衬得他那张本就惊为天人的小脸愈发粉雕玉琢。他安静地跪坐在蒲团上,乌黑的发丝用一根白玉簪束起,身形笔直,神情专注,宛如一尊被精心雕琢出的玉娃娃。
阳光从窗棂斜斜地照进来,在他纤长的睫毛上投下一小片阴影,那双琉璃般的眸子在晨光中流转着清澈而深邃的光,仿佛能吸走周遭的一切声色。
“承祜,”康熙的声音沉稳有力,回荡在寂静的暖阁中,“自古帝王之教,始于孝悌。今日,朕便为你开讲《孝经》。”
他拿起书,用醇厚的嗓音念道:“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康夕的声音一顿,目光落在承祜身上,本意是让他跟着学念。
然而,承祜却微微抬起头,清脆的童音紧随其后,一字不差地接了下去:“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他的声音不大,却字正腔圆,吐字清晰,那流畅的背诵,仿佛这篇章早已在他心中滚瓜烂熟。
康熙执书的手,微微一顿。
他并非惊讶于承祜的记忆力。这孩子自幼聪慧,过目不忘的本事他早有耳闻。他惊讶的是承祜背诵时的神态——那不是孩童懵懂的模仿,而是一种带着理解的、自然的阐述。
暖阁内一时只剩下承祜清亮的读书声,他竟一口气将整篇《开宗明义章》完整地背诵了下来。
当最后一个则天之明落下时,他才停住,仰起小脸,眼中带着一丝询问,仿佛在问:“皇阿玛,儿臣背得可对?”
梁九功在一旁早已听得目瞪口呆,心中暗道:我的小祖宗喂!这哪是启蒙,这分明是来考校万岁爷的吧!
康熙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他放下书卷,身体微微前倾,一双鹰隼般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