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望江楼上,一语定乾坤(第1页)

工部尚书宋濂,是个不折不扣的实干派。

在领了摄政王的钧令之后,他几乎是以一种“拼命”的姿态,投入到了“以工代赈”的浩大工程之中。

短短数日之内,京城四门之外,便搭起了一座座巨大的粥棚和招工台。

无数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流民,从阴暗的角落里涌出,他们眼中那原本麻木的、如同死水般的绝望,在看到那一口口热气腾腾的米粥时,终于重新燃起了一丝名为“生”的火焰。

当他们得知,只要去运河工地上干活,不仅能顿顿吃饱,工程结束后还能领到一笔安家银时,整个流民群体都彻底沸腾了。

他们犹如饿虎扑食一般,争先恐后地涌向报名处,那股被长久压抑的、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如火山喷发般喷涌而出,爆发出令人震惊的力量。

刹那间,原本寂静的京杭大运河工地,被喧闹声和呼喊声所淹没,人声鼎沸,热火朝天。

而顾长歌那“为民请命、泽被苍生”的仁德之名,也如同燎原之火,随着流民们的口口相传,迅速在京城蔓延开来。

人们对他的赞誉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街头巷尾都在传颂着他的善举和功绩。

那些原本还在暗中抵制“盐铁归堂”政策的门阀世家们,在这股如汹涌浪潮般的民意面前,终于意识到他们已经失去了最后的抵抗资本。

他们惊恐地发现,这位年轻的摄政王,竟然在短短几天内,就将自己稳稳地立于不败之地。

顾长歌深知,此时的局势已经对他极为有利,而他所需要的,只是再添上一把火,一把足以彻底改变大夏“文气”与“风骨”的熊熊烈火。

于是,一则消息,再次引爆了京城——

摄政王殿下,将在三日后,于京城第一名楼“望江楼”,亲自主持一场“永安诗会”,广邀京中所有的文人雅士、才子佳人参加。凡与会者,皆可畅饮好酒。若能做出佳品,更有摄-政王亲笔点评,并有重金相赏!

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

谁都知道,这位摄政王,不仅权倾朝野,武功盖世,更曾有过“诗惊京华”的绝世才情。

能得到他的亲口点评,哪怕只是一个字,都足以让一个文人,名扬天下!

一时间,京城的文人们听闻此消息后,如过江之鲫般纷纷涌向望江楼。

诗会当日,还未到正午时分,望江楼上下便已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站在望江楼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