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乡下的旧厂,隐藏在一片深山之中。
废弃多年,厂房屋顶漏雨,机器早已搬空,只剩下空旷的厂房。
然而,自林家暗中接手后,这里悄然发生了变化。
高高的围墙被加固,仅留一道不起眼的侧门,由林家最忠实的护院日夜看守。
对外,这里挂起了“林氏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牌子,声称是研究新型农用肥料和饲料添加剂。
林伯钧动用了大量人脉和资金,在绝对保密的前提下,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他将具体事务交给了儿子林轩和忠心老成的陈掌柜协调,自己则坐镇山城遥控,并通过加密信道与远在赣北的林风保持有限联系。
研发的核心,首先在于找到信中所说的“青霉菌”。
这无异于大海捞针。
林伯钧通过一位信得过的学界友人,以“研究土壤微生物”为名,秘密聘请了那位因战乱流离、生活困顿的同记大学吴清源教授。
吴教授年近五十,戴着厚厚的眼镜,不修边幅,但一谈起微生物,眼睛就闪闪发光。
当他看到由林风简化的“青霉素”构想说明时,双手都激动得颤抖起来。
“奇思妙想!不,这更像是一种被验证过的理论!如果真能实现,将是医学界的革命!”
吴教授惊叹道,但他随即面露难色,“可是,林先生,这青霉菌并非随处可见的普通霉菌,它需要特定的环境和运气才能分离出来。”
在吴教授的指导下,林轩带着几个可靠的伙计,开始了漫长的“采霉”工作。
他们像拾荒者一样,奔波于山城及周边的菜市场、水果摊采集各种发霉、长毛的样本。
然后将这些散发着异味的样本小心地装入无菌的玻璃罐中,带回北碚的“研究所”。
厂房一角被改造成了简陋的微生物实验室。
借助林伯钧设法从港岛辗转购来的几架旧显微镜、一批玻璃培养皿、试管和高压消毒。
吴教授开始了枯燥至极的分离、培养和筛选工作。
日子一天天过去,培养皿里长出了形形色色的霉菌,但没有一种符合描述中“青绿色、绒毛状、能产生明显抑菌圈”的特征。
失败、失望、再尝试……循环往复。
投入的金钱像流水一样,却迟迟看不到成果,连一向沉稳的陈掌柜都面露忧色。
林轩更是心急如焚,他深知前线的兄长在期盼。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