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统帅部。
一份急电从侍从室送到金陵军事委员会,此时会议上校长正和几个高级将领讨论战事,何总长迈着急匆匆的脚步进来,“委座,前线电报,日军第十军与今日拂晓从金山卫登陆,由于我军的提前布置,敌军暂时被259旅和67军阻止于滩头。”
校长听后眉头紧皱,沉默不语。半晌,“九国公约那边怎么样了?”
“委座,美国佬和英国佬都是一丘之貉,表面上信誓旦旦说会调停,实际上一点动作都没有。”
校长眼神里闪过一丝失望“诸位将军,现在淞沪战场岌岌可危,陈诚和张发奎总司令联合来电,希望撤出淞沪,依托三道国防线对日军展开阻击从而拱卫首都金陵,诸位以为呢?”
“我认为早就该撤出淞沪,”又是小诸葛白长官站起来发言,“目前日军十万精锐已从金山卫登陆,隐约对我军展开合围之势,67军一个军和259旅阻挡不了多久,一旦松江失守,日军从我军侧翼包抄过来,我淞沪70万大军极大可能被分割包围,导致全军覆没。”
“国际上的列强根本不可信,他们也是一丘之貉,指望他们调停根本不可能,俗话说的好,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川军将领刘元勋冷哼道,
他本来就对校长寄于九国公约的调停不感冒,现在没有结果,自然不爽,况且他作为军人,自然能看出来现在淞沪战场局势的糜烂。
“委座,我觉得我们应该不计较一人一城的得失,与日军在淞沪决战这个是不可取的,我觉得应该利用我中华地大物博的特点,耗死日军,他区区四岛之地,打持久战是必败的。”说话的正是来统帅部述职的顾墨三。
听到众多将领纷纷表示撤退,校长终于下定决心,“命令陈辞修和张发奎,让部队有序撤退,交替掩护,撤出淞沪,让部队依托吴福线,锡澄线等国防工事进行节节抵抗。”
一纸命令从金陵传到淞沪前线,左路军司令长官陈辞修松了口气,“委座终于下定决心了,命令74军断后,掩护大军西撤,其余部队交替掩护,撤出淞沪。”
形势不妙下的仓促撤退,对任何军队而言都是一道非常复杂的难题,更不用说在组织和训练上都比较落后的中国军队了。
德国顾问可以告诉中国人如何在狭窄的长江三角洲建立阵地,增加防守密度,但没有教会他们怎样有秩序地把庞大的部队撤出来。
向西退却的几十万大军乱得像一锅粥,部队漫山遍野,潮水一样争先恐后地向西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