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的防守涉及多方面,唐生智在国防参谋部和白上将的配合下,构筑了三道防线。
外围防线(第一道):东起龙潭、汤山,西至牛首山、板桥镇,重点防守淳化镇、湖熟镇及江宁要塞。主要部队包括第74军(王耀武部)、第66军(叶肇部)、第83军(邓龙光部)。
第二道防线(第二道):依托紫金山、雨花台、乌龙山炮台及城墙,构成核心防御圈。教导总队守紫金山,第87师79师守光华门,第88师守雨花台。
第三道城防防线(第三道):以金陵城墙为屏障,由宪兵部队(萧山令部)及第36师(宋希濂部)负责城内要道及下关渡口。
参加金陵保卫战的部队总兵力15万人左右,但大部分是刚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残缺部队,老兵很少,新兵大都没有受过训练,许多连枪都没打过。
据时任金陵卫戍司令长官部参谋处第一科科长的谭道平统计:守军中,能直接同敌人厮杀的战斗兵只占60%,刚入伍的新兵又占了将近40%。而且中国军队严重缺乏重武器。
黑色的别克轿车碾过金陵城冰冷的街道,轿车发动机的轰鸣声也掩饰不了金陵城紧张的气氛,
林风收到金陵卫戍唐司令的通知,召开所有的高级军官会议。
街道上到处都是难民,听到日本人马上打过来了,人心惶惶,行色匆匆。
林风靠在后座,车窗摇下一线缝隙,凛冽的寒风裹挟着硝烟灌入,吹动他额前几缕过早染霜的发丝。
崭新的少将呢子大衣下,身体僵硬如铁。
只有怀中紧抱着的那卷用厚油布严密包裹的长条状物体,传递着一丝微弱却滚烫的触感。
那是林风呕心沥血绘制的《金陵防御详图》与《巷战要诀手稿》。
轿车驶入戒备森严的铁道部大楼。昔日繁华的门庭此刻岗哨林立,沙包工事层层叠叠,黑洞洞的枪口指向每一个可疑的角落。
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烟草味和一种深入骨髓的紧张与压抑。
卫兵验过证件,目光在林风肩头那枚崭新的少将领章上停留了一瞬,
又扫过他布满血丝、沉淀着浓重硝烟的眼睛,以及军大衣上几处来不及修补的弹孔和暗褐色血渍,眼神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与困惑。
推开沉重的橡木门,巨大的作战会议室景象扑面而来。长条会议桌铺着深绿色绒布,顶端悬挂着巨大的金陵城区及周边军事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红蓝箭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