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国防会议(第1页)

金陵,统帅部。

随着淞沪的沦陷,日军的利剑指向了金陵。

金陵的防守迫在眉睫,对于金陵是弃还是守的问题,国府高层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第一次国防部会议。校长坐在首位,桌子上将星云集。

“诸位,如今淞沪沦陷,日军把矛头指向金陵,金陵为六朝古都,也是现首都,不能不守,对上、对下、对国、对民,殊难怀也。”校长一脸严肃的说道。

出乎校长意料的是,绝大部分将领从军事角度,都主张放弃金陵。

桂系李司令表示,从战术上讲,金陵是个绝地:“敌人可以三面合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国军刚从淞沪战场上溃败,士气低落,人员、装备等大多没得到补充,与日寇硬碰硬,并不划算,倒不如将大军撤往长江两岸,以阻止敌人北上,“让他徒得金陵,对战争大局无关宏旨”。

白上将则提出,应将大军撤出城外,“监视金陵,掩护徐州,保留实力,以便机动打击敌人”。

但金陵是国之首都,不防守,何以向国民交代?

对此,军委会作战组组长刘斐提出:日本人利用它在淞沪取胜后的有利形势,依仗其海陆空军和重装备的优势兵力,分三路进攻金陵,使金陵处在被日军立体包围的困境之中。而我军在淞沪会战中损失太大,日军伤亡4万余人,我军70多万共73个师却伤亡了25万之多,又经过混乱的长途退却,战斗力无从可言,这些退下来的部队,除非在后方进行较长期的补充整训,否则不能恢复战斗力。

如果强行用这些部队守卫金陵,金陵是守不住的。一些部队士气低落,“恐日症”严重。基于我军当前的实际情况,应避免在抗战初期与日军进行决战,更不应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上争胜负,而要从全盘战略着眼,同日本人开展全面而持久的战争。

进一步实行全国总动员,以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来争取时间、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当在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对敌进行有力的打击。我实行全面而持久的战争,拖到日寇对占领我国的每个县都要出一个连,甚至一个营的兵力来防守占地,即便日军在战术上有些胜利,但由于战线太长,兵员不足,供给困难,我便可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拖垮敌人。

刘斐的观念符合校长的意图。但校长眼下最关心的是,日军即将兵临城下,金陵守不守?校长一向对刘斐很器重,于是他问刘斐:“全世界都盯着我们,日本人更是盯着金陵,你的意见呢?”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