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她在‘养’东西?(第1页)

大胤皇朝,若论何处文风最盛,道理最明,恐怕十有八九的读书人,都会指向那座矗立于【昭文州】闻道山之上,沐浴了千年翰墨书香的——稷下书院。!

与天剑崖的剑气冲霄、万法宗的万法归流不同,稷下书院的存在,更像是一座横亘于天地间的无形丰碑,以“仁、义、礼、智、信”为基,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阶,默默地向整个大胤皇朝,乃至更广阔的现世大陆,输送着一代又一代的鸿儒名士、肱股之臣。

书院的历史,甚至比大胤皇朝本身还要悠久。

据不可考的野史传闻,其最早的雏形,甚至可以追溯到近古洪荒末期,人皇【昊】尚未开辟仙界,人族于蛮荒中艰难求存的年代。

有先贤大德不忍见人族蒙昧,于闻道山结庐讲学,传授文字,启迪民智,播撒文明的火种。

历经万载岁月更迭,皇朝兴衰交替,稷下书院却始终屹立不倒,其核心道统与“教化万民,传承大道”的宗旨,也从未改变。

书院之内,并非如外界想象那般只有皓首穷经的老学究和摇头晃脑的酸腐书生。

实则,稷下书院的修行体系,博大精深,自成一派。

其核心在于“养浩然之气,明天地至理”。

书院弟子,需先通读儒家六艺,遍览诸子百家,于万千典籍之中锤炼心性,明辨是非,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基。

待心性通达,学识渊博之后,方可尝试引天地正气入体,于胸中凝聚“文胆”。

这“文胆”,乃是儒家修士力量之源泉。文胆越是凝实,浩然正气便越是磅礴。

低阶者,可口含天宪,呵气成雷,震慑宵小,百邪不侵。

中阶者,可引经据典,笔伐口诛,一字一句,重若千钧,足以动摇人心,扭转乾坤。

而臻至高深境界者,更能“言出法随”,一言可定山河,一语可断生死,其威能之强,丝毫不逊于顶尖剑修的盖世剑意或法修的禁咒神通。

更有甚者,传说中稷下书院的历代“亚圣”级存在,其“文胆”甚至能与天地间的“道理”法则产生共鸣,一念之间,便可调动部分天地伟力,拥有近乎“造物”般的恐怖威能。

当然,这条路也异常艰难。

相比于仙道和武道那相对明确的境界划分和修炼法门,儒家“养气明理”之路,更重“悟性”与“心性”。

若无大智慧、大毅力、大机缘,穷其一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