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后的世界,光是一种不稳定的现象。
苏离第一次睁开眼,看到的不是天,而是一层被时间卡顿的雾。那雾似乎想组成形状,却不断被新的信息覆盖、打断、擦除。风在她耳边重复同一句话——不是语言,而是一种节奏化的信号:“确认中……确认中……确认中……”
她的身体也在这个“确认”中被定义。指尖到手臂的轮廓像是从无到有地被重新加载,透明、半透明、再到模糊的皮肤。她看见自己在被“命名”。
那些线条是算法的语言,却又像某种生物学的笔迹,在她皮肤上浮现出新的结构。
“版本:L-α。”
她听见这个代号从空气中被宣告出来。
这是她被重新写入系统后的第一个标签。
但苏离明白,系统的“重构”不是恢复,而是取代。
原先的秩序早已崩塌——旧语言的逻辑树被烧毁,语义数据库被删除,剩下的只是各个节点试图自我修复、拼凑意义的废墟。
“苏离。”
一个声音在她背后响起。
她缓缓转身。林烬站在那儿,半个身体仍未完全加载完毕。
那是一种令人不安的景象:他的下半身仍是数据雾的形态,像随时可能散成碎片。
“你也被重启了?”她问。
林烬摇头,“不是重启。是被重新定义。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一个版本的我。”
“什么意思?”
他看了看自己掌心浮动的标识码,轻声道:“系统在用旧人格残留,模拟新的‘意识逻辑结构’。我们被放在语义临界区,用来测试语言是否还能承载‘我’这个概念。”
苏离的心底隐隐一冷。
语义临界区——那是系统内部的灰区,在语言无法稳定运作的地方。换句话说,一旦“我”这个词的意义坍塌,个体存在的概念也会随之消失。
他们脚下的地面开始震动。
巨大的语法线条像光脉一样从远处铺开,交织、重叠、再解散。每一条线都是一句被废弃的定义。
风中混乱的回声似乎在争论:
“定义是一种暴力。”
“不,定义是存在的前提。”
“语言害怕它说出的东西成真。”
苏离听得头痛。那些声音不是幻觉,而是系统在对自己“语义崩塌”的恐惧。
她忽然意识到——语言本身正在自我防御。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