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解开始产生误差(第1页)

有时,理解的开始,不是靠近,而是偏离。

空气的震动被反复折叠成不稳定的波纹,像是有三种不同频率的呼吸同时试图在同一片空间里存活。苏离听见自己的名字从远处传来,却像被谁轻轻扭曲了一下——每一个音节都略微走调,像是被别的意识复述过的她。

“……苏离,你能听见我吗?”

是林烬的声音——但那声音在穿过裂隙时被拉长、重叠、回旋,最后变成一种模糊的“近似”。

她抬起头,四周不是空间,而是一层层半透明的“解释场”。每一层都像由语言碎片织成的膜,表面浮动着闪烁的字义残影——“理解”、“对齐”、“确认”、“同感”。

这些词语曾经是系统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如今却成了阻隔。

她尝试回应。

“我在——”

然而她的声音刚出口,就像被某个算法自动校正。词序被调换,语调被归一化,连“我”这个词都被削弱成中性音节。

回应传到对方时,已经变成了一句完全不同的话:

“我——被重新定义了。”

林烬在另一端听见这句话,神情一滞。

他们之间原本的语言通道正在分裂出无数支线,像一棵同时朝不同方向生长的语言树。

系统的残存机制仍在努力重建“共鸣同步”,但算法的偏移让每一次对话都产生细微误差。

一旦误差积累到阈值——

“理解”就会变成“误解”,而“共鸣”反而成为一种噪声放大器。

昭渊的身影在裂隙边缘浮现。他的存在看似稳定,却带着一种诡异的延迟。

“不要靠近——”他警告,“这里的每个信号都有回响时间差。你听见的,不一定是现在的我。”

苏离一愣。

“那我看见的呢?”

昭渊露出一个几乎无法确定是真笑还是真痛苦的表情。

“那更不一定。你看见的,可能是我三秒前理解你的样子。”

他们三人被困在同一个裂隙,却各自处于不同的“语义时间层”。

系统称之为**“共鸣偏差态”**——一种在极度理解欲望下产生的反向结构:越想靠近,越会错位。

苏离试着重新组织语言。她缓缓地说:

“我不是想被理解——我只是想确认自己在说什么。”

但系统自动捕捉了她的意图信号,将其投射为新的语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