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心中无天下(第1页)

咸阳城,一夜之间,多了一个故事。

故事是从东市那家最热闹的“闻声”茶楼里传出来的。

说书的老赵头,昨天下午收了一袋沉甸甸的铜钱。

给他钱的,是个用兜帽遮住脸的瘦小男人。

男人没提别的要求,只让他讲一个新故事。

一个关于“忠良蒙冤”的故事。

于是,老赵头清了清嗓子,惊堂木一拍,开了腔。

“话说前朝,有位将军,姓白,镇守北疆,屡立战功。”

“朝中呢,有个御史大夫,姓黑,最是嫉贤妒能。”

“黑大夫看白将军不顺眼,便与外戚勾结,罗织罪名。”

“说他通敌卖国。”

“可怜白将军,一世忠勇,最后落得个流放惨死的下场。”

故事很简单,甚至有些老套。

但说书人的嘴,有种魔力。

他把将军的悲愤,奸臣的阴险,都说活了。

茶楼里,喝彩声,叹息声,此起彼伏。

起初,大家只当是个新编的段子。

可听着听着,就有人品出了别的味道。

“这故事,怎么听着有点耳熟?”

一个商人放下茶碗,小声跟同伴嘀咕。

“几年前,北地的那位王将军,不就是被御史大夫弹劾,说他谋逆吗?”

“那位王将军,好像也是被流放,死在了半路上。”

“嘶……”

邻桌的人倒吸一口凉气。

“这么说,那故事里的黑大夫,指的就是……”

话没说完,但所有人都懂了。

茶楼里的空气,变了。

不再是听书的闲适,多了一种探寻真相的兴奋,还有一丝对权贵秘闻的恐惧。

故事像长了脚的野草,从茶楼里蔓延出去。

传到了酒肆,传到了市集,传到了每一个街头巷尾。

版本越传越多,细节越传越真。

有人说,亲眼见过那位王将军的遗孀,在街头哭诉。

有人说,自己的远房亲戚,就是当年押送王将军的士卒,知道内情。

还有人翻出了陈年的邸报,把李斯年弹劾王将军的奏疏,一字一句地念给不识字的人听。

真真假假,混在一起。

再也没人分得清,哪个是故事,哪个是现实。

人们只知道一件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