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震惊的苏工!这是一套完整的流水线啊!(第1页)

“这个剥皮机好啊!”

苏工仔细打量着面前的机器,看明白了一部分,又看不明白,昏黄的眼珠子里满是好奇。

他在毛熊留学的时候也见识过人家的平板式、滚筒式的剥皮机,王建国这台机器他却从来没见识过。

“小王同志,你这剥皮机操作时需要工人提前吹好气吗?它跟青岛剥皮法比较起来的好处是什么?”

苏工不愧是老工程师,一下子就问出了两个相当关键的问题。

王建国淡淡回应:“我这台剥皮机,既不用吹气,也不需要很多人,一个人操作就可以了。”

剥猪皮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艺,由于猪结构导致猪的皮肤与皮下肌肉层之间存在紧密结缔组织,也就是筋膜,直接徒手剥很容易导致粘连猪皮破损;经过吹气后,猪皮的张力均匀,剥起皮来就容易很多。

吹气的流程也不复杂,就是废人。

工人在猪后蹄处切开小口,插入挺子,也就是长铁棍,沿着皮下捅至耳根,形成充足气体通路,再由肺活量大的工人把用力吹气,尽可能的把猪体吹胀,圆润;吹气时,还需要用木棒敲打躯干,促使气体渗透至四肢及脖颈的褶皱处。

吹好猪皮后,就需要至少5-8名熟练工人使用弧形薄刃刀,沿皮下筋膜层进行“推剥”,将猪皮完整剥下,由于50年代初青岛肉联厂就通过此法日产80张猪皮闻名,因此便称其整个模式为——青岛剥皮法。

王建国顺势从抽屉里拿出它的专属图纸,介绍道:

“苏工,您瞧好喽!我这机器跟传统‘猪身剥皮’不同,我采用‘皮上起肉’的方法,把生猪剖腹取内脏后,将猪体倒挂于升降扎板;扎板上升时,机器的双向夹持器会自动拉拽猪皮,实行错落,从而皮肉分离。也就是说把处理好的生猪放到流水线上放好,一个工人就可以完成操作!”

王建国的设计很巧妙,通过机器错落的方式扒皮,可以直接节省了吹皮的繁琐工序。

甚至还拯救了无数因为吹猪皮而获得气胸的屠宰工们。

“机器好啊!工业化就是好啊!”

苏工端详着王建国手中的图纸,眼中露出兴奋之色。

这样的剥皮方式确实特别,也只有机器才能够做到,普通的工人想要完成剥皮操作,就只能慢慢的用环刀慢切……

那效率,根本不可能提的上来。

苏工再一次被如此高度工业化的机器给震惊住了。

虽说这玩意抵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