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甜蜜的时光过得总是很快,转眼就七月中旬。
小荔要随军区大部队去京都参加三军交流会,临走前,陈邦彦满是不放心——他恨自己没资格同行,便翻出京都战友的联系方式写给小荔:“要是遇上难处,就按地址找他搭把手。”
小荔爸妈也忙着给闺女收拾行李,包里塞了些饼干和糖果,叮嘱她饿了垫肚子;天热没法带别的,只从菜园摘了几根黄瓜、西红柿,让她路上解闷吃。
早晨六点,队部的六辆卡车准时出发。一路尽是坑洼的土路,车轮碾过深沟时,人能被颠得离座半寸,怀里的背包撞在膝盖上硌得生疼。风裹着土腥味往车厢里灌,混着太阳晒热的铁皮味往鼻子里钻,刚擦过的脸转眼蒙了层灰,汗一淌,脸颊便留下一道道泥印。有人想张嘴说话,刚露个缝就吸了满口沙土,赶紧又闭上了嘴。
经过二十几个小时颠簸,第二天早晨五点多终于抵达目的地。卡车刚停稳,就有军区同志来接,领大家往宿舍走。
京都部队安排的宿舍是上下铁架床,床板铺着军绿色床单,墙根摆着统一的木柜,窗台上挤着几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脸盆。
和小荔一同代表部队财务口参会的共五人:军工厂财务科的刘丹阳(三十五六岁)、后勤财务部的一位男同志,以及保障连财务口的两位男同事。
女同志总共才六个,原本能住十几人的宿舍显得空荡,刘丹阳一进门就皱着眉,用手指戳了戳床架:“这床晃得厉害,晚上能睡安稳吗?”
大家没着急去吃早饭,先去洗漱间梳洗——还好有热水。小荔洗过澡,才觉得缓过劲来,一路奔波的疲惫消散了大半。
这时刘丹阳忍不住跟小荔发牢骚:“没想到条件这么艰苦,居然住大宿舍。”
小荔笑着劝:“这样挺好,咱们住一起,互相也有个照应!”
旁边岁数大的王阿姨也附和:“确实,平时都不熟,这半个月正好认识认识,以后回军区也不陌生。”
刘丹阳心里翻了个白眼,却没敢反驳——人多眼杂,哪能乱说话。
七月的京都骄阳似火,却不及三大军区交流会场内的热烈。能容纳数百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身着军装的各军区骨干,空气里飘着无声的竞争与学习的紧张感。
仪式结束后,交流分会场进行,财务交流在第三分会场。王小荔作为东北军区代表,坐在靠前的位置,身姿挺拔、面容整肃:她目光专注地听着台上发言,手下速记的笔几乎不停,偶尔蹙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