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完善资料(一)(第1页)

也正因如此,东八路以东的区域才会在生活配套上与市中心相差甚远,像是被繁华 “慢了半拍”。

更直观的差异体现在人口上。走在这片区域的马路上,很少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偶尔遇到的要么是接送孩子的老人,要么是施工的工人。

不像家乡的小城,哪怕是工作日的下午,街上也满是行人,小吃摊前围着顾客,超市里人来人往。

后来才知道,东营全市的总人口也就 120 多万人,而自己老家的城市,一个县级市的人口就有 100 多万。

这样的人口差距,让这片区域更显冷清 —— 傍晚时分,小区里的路灯早早亮起,却只有零星的窗户透出灯光;

沿街的商铺大多早早关门,只有几家便利店还亮着灯,显得有些孤单。

而人口少的背后,是年轻人外流带来的恶性循环。

当地的老人们说,这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出去了,有的去了青岛、济南这样的大城市,有的甚至去了南方。

问起原因,无非是 “没好企业,没好工作”。

这片区域周边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新兴的科技企业、服务业企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工厂流水线、物流运输等领域,薪资水平不高,发展空间也有限。

年轻人不愿意留在这里一眼望到头地工作,纷纷外出寻找机会。

可年轻人一走,当地的企业就更难招到工了。

有次路过一家小型机械厂,门口的招聘启事贴了好几个字,上面写着 “招车床工、焊工,月薪 4000-6000 元”,却始终没招到人。

老板无奈地说,年轻人嫌累、嫌工资低,不愿来;年纪大的工人技术跟不上,也没法满足生产需求。

企业招不到人,就没法扩大生产,甚至只能缩减规模;而企业越少,就业机会就越少,就更留不住年轻人。

就这样,“年轻人外流→企业招工难→企业减少→就业机会少→年轻人更愿外流” 的恶性循环,像一道无形的枷锁,困住了这片区域的发展。

如今,走在东八路以东的马路上,脚下是平整宽阔的沥青路面,目光所及皆是整齐划一的井字形道路。

纵横交错的街巷如同精心绘制的网格,将这片区域划分得条理分明,无论是驾车穿梭还是步行漫游,都不会有迷路的烦恼。

道路两旁的绿化更是让人赏心悦目,高大的香樟树撑起浓密的树冠,在夏日里投下斑驳的树荫,细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