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突袭时,总有人在微光中负重前行。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疫情阴霾里点亮希望的星火。
大年初二的钟声还未散尽,全国各地乡干部们已攥紧了高速路省界卡口的协调文件。村干部、派出所民警、卫生院医护、镇机关干部…… 每个人的职责都被他用红笔标在日历背面。
“省界卡口是第一道防线,漏一个人就是千里溃堤。” 他带着手电筒在卡口间穿梭,凌晨三点的寒风把口罩冻成硬壳,却冻不住他和各部门交涉的语速。
与县公安局敲定联防流程,跟交警队协调车流引导,向卫计局申领防护物资,和火车站对接返乡人员信息…… 当最后一个卡口的消毒喷壶喷出雾状消毒液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
24 小时值班表上,他们的名字占了大半,手机从不敢离身,连洗澡时都放在浴室门口。双休日的值班室里,泡发的方便面堆成小山,而他总说:“守好东大门,比家里的热饭更重要。”
石膏绷带还泛着白,有的人是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者,年前扭伤的右脚被确诊为骨折时,疫情的警报已在耳边响起。
“同事们大过年还在入户排查,我躺不住。” 除夕夜,她盯着窗外零星的烟花,对丈夫说出了心里话。打石膏的第三天,读初中的女儿还在睡梦中,她已让丈夫背着下楼,拄着拐杖坐进轮椅。
每天中午,医院门口的石台上总会准时出现保温桶。家人把饭菜放在那里,隔着老远朝里面挥手,再打电话叮嘱:“妈妈你要吃完。”
同事端来饭菜时,总能看见她正在核对排查表,石膏脚上的拖鞋滑到了脚踝,她却浑然不觉。
“疫情就是命令,跟我上!” 他的声音里带着部队里的铿锵。
曾经的战友、如今的居民们应声而来:“我年纪轻,志愿者算我一个!”68 岁的老党员拍着胸脯:“钟南山 84 岁还在一线,我怕啥?” 退役军人开着私家车赶来:“需要车随时叫我,免费!”
防控卡点上,他教大家用军礼的力度握紧体温枪;入户排查时,他带着大家用巡逻的步频走遍全村;物资分发处,他把口罩和消毒液按战斗物资的标准清点。
有人问他累不累,他指着胸前的党徽:“在部队守国门,现在守家门,都是军人的本分。”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他立刻联系镇卫生院和民政办,驱车四十多分钟冲进山路。
车灯劈开浓雾时,正看见老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