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滁州战后卢象升的意见(第1页)

京师紫禁城,崇祯九年二月的北京还很冷,街上十分萧条,小商小贩都没有多少,一副冷冷清清的样子,丝毫不像一个大国的都城。

建极殿内,内阁首辅温体仁、次辅王应熊,兵部尚书张凤翼,户部尚书侯恂等重臣肃立,但与往日沉重的气氛不同,今日众人眉宇间都带着一丝轻松,太监王承恩正高声朗读着来自滁州前线的捷报:

“……阵斩贼首摇天动,迫降混十万马进忠,击溃闯贼高迎祥主力,斩首两万余级,俘获十余万……贼众胆寒,南京危局得解……”

龙椅上崇祯皇帝朱由检紧绷了数月的脸上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真正称得上是愉悦的笑容,自登基以来,流寇肆虐,愈剿愈炽,像这般干净利落的大捷,实在是久违了。

两月前得知二十万流寇南下他着急了数日都没睡好,每天就守在御案附近等着下面把最新的奏疏送来。

“好!好!卢象升果真是国之干城!没有辜负朕的期望!” 崇祯的声音都洪亮了几分,“王承恩,将这份捷报明发天下,让四海皆知,王师浩荡,跳梁小丑,终难成气候!”

“奴婢遵旨。” 王承恩躬身应道。

崇祯兴致勃勃地看向廷下诸臣:“卢象升建此奇功,该如何褒奖?诸位先生议一议。”

首辅温体仁率先出列,含笑奏道:“陛下圣明,卢象升忠勇可嘉,用兵如神,此役大涨我大明威风,重挫流寇气焰,臣以为,当从重褒奖,可加太子少保衔,赐莽玉,赏银币,以彰其功,并激励前线将士用命。”

次辅王应熊、兵部尚书张凤翼等也纷纷附和,建极殿上一时间满是颂圣和赞扬卢象升之声,仿佛之前的种种担忧和掣肘都从未存在过,崇祯听得连连点头,心中畅快无比。

然而,就在这一片祥和气氛中,卢象升紧随捷报之后呈上的一份关于剿寇全局的战略奏疏,被送到了御案上。

王承恩开始朗读奏疏的主要内容,卢象升认为每次都是贼寇势大之后才增兵,没有一个官员不是被动应付,军队到了才商议粮饷,兵力集结了才申请军费,时时刻刻都面临危险局面。况且申请了也未必够用,导致军士投靠贼寇反而成了敌人。

这八年多以来接连不断请求来的兵力,反而壮大了贼寇的党羽,长期积累使用的军饷,恰好资助了盗匪,总督、理饷官员应当有专属的军队和专用粮饷,请求调遣宁夏、甘州、固原的军队归属总理,蓟辽、关宁的军队归属理饷官,在山林地带流窜的贼寇,骑兵不擅长攀爬作战,可再调遣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